福建第四纪红土成因及沉积环境研究
【摘要】:本文选取福建第四纪晚期三种不同类型的红土剖面,运用粒度、磁化率、地化元素等沉积环境代用指标进行分析,并与加积型红土、沉积型红土进行比较,探究红土成因及其沉积环境演化。结果表明:
(1)粒度特征显示,均一性差。粒度组成的优势组分受岩性及沉积动力的影响而有差异;粒度频率曲线总体以多峰型为主;粒级整体上较粗;总体分选性差;粒度参数散点图投影不集中。(2)磁学参数特征显示,有共性亦有差异。共性表现为红土表层xlf均有所增高,xfd却有所减少,剖面SIRM-Soft IRM整体相关性均较好。差异性表现为同一类型、不同类型红土沉积的磁性参数差别较大,可能与福建红土物质来源的多样性、近源搬运特点有关。(3)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不同沉积类型红土主元素含量均以SiO2、Al2O3、Fe2O3为主,易淋溶组分则大量流失;微量元素含量各剖面差异较大;稀土元素组成及分布模式,不同剖面间差异较大,而与中国南方红壤中稀土元素的分布具有极大相似性。(4)年代学框架内对CL剖面红土沉积环境研究表明,CL剖面粒度、主元素的分布与变化所记录的区域沉积环境具有一定的演变阶段特征,反映出晚更新世福建东部红土沉积发育时期区域气候演变由湿热向干凉变化的总趋势。
|
|
|
|
1 |
张宏民;;乡宁县文昌源小区滑坡基本特征及成因研究[J];山西焦煤科技;2007年11期 |
2 |
范希康,顾德明;珠江口盆地北坡下第三系沉积环境的初步探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4年03期 |
3 |
柯保嘉;陈昌明;陈志明;汪寿松;陈景山;惠斌耀;姜好仁;;试论贺兰山地区延长群与鄂尔多斯盆地的关系[J];地质科学;1992年02期 |
4 |
徐友灵;宋艳玲;;永城煤田城郊井田下二叠统沉积环境及聚煤特征[J];河南国土资源;1992年02期 |
5 |
张茂盛;胡晓静;;微量元素在地质沉积环境中的应用[J];光谱仪器与分析;2001年04期 |
6 |
夏廷高,孙传敏,尹建忠;四川挖角坝地区辉绿岩脉岩石学特征及成因研究[J];地质与勘探;2005年04期 |
7 |
陈文华,彭和清;江西晚三叠世安源煤系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2005年04期 |
8 |
温志峰,钟建华,刘云田,柳祖汉,吴孔友,王冠民,李勇;柴达木盆地中新世叠层石沉积特征及其环境和构造意义[J];地质科学;2005年04期 |
9 |
桂峰;朱晓东;高建华;;人工半封闭港湾有孔虫埋葬群空间分布研究——以江苏连云港港区为例[J];海洋通报;2005年06期 |
10 |
陈筠;郭明;;贵州岩溶地区筑路石材性能与沉积环境关系初探[J];地球与环境;2005年S1期 |
11 |
王建军;;永夏煤田新桥井田二叠系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浅析[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6年04期 |
12 |
卢进才;李玉宏;魏仙样;魏建设;;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油页岩沉积环境与资源潜力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6期 |
13 |
张亚楠;梁俊红;李小东;王春红;;辽西四合屯地区义县期火山作用对沉积环境的影响[J];西北地质;2006年03期 |
14 |
王培荣;徐冠军;肖廷荣;张大江;;用C_7轻烃参数判识烃源岩沉积环境的探索[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年02期 |
15 |
刘岩;;地震方法在地热勘探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12期 |
16 |
彭建兵;范文;李喜安;王庆良;冯希杰;张骏;李新生;卢全中;黄强兵;马润勇;卢玉东;;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4期 |
17 |
刘旭东;张世民;;正断层崩积楔粒度特征及沉积环境[J];地震地质;2007年04期 |
18 |
刘书峰;吴建政;;临南洼陷下第三系碎屑岩粒度特征[J];海洋地质动态;2008年05期 |
19 |
张威;李云艳;李丽;;大连市七顶山黄土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J];资源与产业;2008年03期 |
20 |
杨锐;;中太平洋(CP)区全新世沉积环境探讨[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