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海图的闽江口湿地最近160多年来的演变
【摘要】:以1849年至2011年出版(测量于1843年至2010年间)的海图为基本数据源,借助于ArcGIS10.0提取闽江河口区近160余年来岸线、水深等信息,将其分为河口深水区、河口浅水区、潮坪区和沙洲岛屿区4种类型,北港、南港、马尾附近、闽安、长门水道、梅花水道入口处、梅花水道入海处、琅岐岛以东水域等8个演变区,研究河口湿地演变。研究发现闽江河口湿地缓慢减少,但河口深水区最近30余年逐渐增加,演变具有北岸早于南岸,从西向东推移,先慢后快再略慢的规律。但8个区域存在差异:城市化及航运改造使北港湿地面积减少河道涮深,导水坝建设使南港南北两个汊道的演变不同,港口建设从上游往下游渐次占用马尾潮坪并束窄固定涮深河道,对深水岸线资源的利用使闽安峡谷段面积减少水深涮深,防护堤约束使长门水道变化较小,围垦使梅花水道入口处湿地面积减少水动力条件改变,内外因素共同促使梅花水道入海处明显淤浅且以南岸更甚,航道整治引起琅岐岛以东海域河口湿地类型间有较大比例的互相转化。这些演变是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上游水利工程建设、港口码头建设、航道整治、滩涂围垦、堤坝建设、城市建设、河道采砂等人类活动是研究期内闽江河口湿地演变的主导驱动力,这些因素或直接占用湿地而致湿地转化为非湿地,或通过影响径流输沙等水动力而影响湿地演变。人类活动的影响亦有先北岸后南岸,由西向东加速推进的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