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人际敏感性的结构、特点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摘要】:人际敏感性是一种“对别人的行为、认知、情绪情感”反应过于灵敏的人格。人际敏感性的特征包括对他人反应的过度警觉;对“感知到的或实际的批评或拒绝”的过分敏感、恐惧;多疑;自卑;在人际交往中常感到不自在,并常出现社交回避;认同需要心理强烈;分离焦虑心理明显等。目前对人际敏感性的研究主要以人际敏感性量表(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Measure, IPSM)为工具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内容集中于人际敏感性与父母教养方式、抑郁、焦虑等的关系问题。
我们在文献综述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对中学生人际敏感性的结构、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攻击性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以2107名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中学生人际敏感性的发展特点,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以2070名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以160名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1)中学生的人际敏感性是一个多维结构,包括脆弱性、认同需要、警戒性、分离焦虑、自卑性、疑人性和内倾性七个因素:中学生人际敏感性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用于测量中学生的人际敏感性。
(2)从整体上看,中学生的人际敏感性程度较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人际敏感性程度无明显差异;在城市中学就读的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有更高的人际敏感性;女生的人际敏感性高于男生;中学生人际敏感性随着年级的上升而有减弱的趋势;不同亲子关系质量、父母关系质量的学生在人际敏感性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3)父亲过度保护、父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等不良教养方式的使用越多,中学生人际敏感性趋于越强;母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度保护能正向预测中学生的人际敏感性;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敏感性的关系在不同性别、是否独生等学生中会有所不同。
(4)中学生的人际敏感性越强,外显攻击性越强;高人际敏感性学生比低人际敏感性学生有更强的外显攻击性;人际敏感性能正向预测中学生的外显攻击性。
(5)中学生人际敏感性对外显攻击性的影响,部分是通过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来实现;未发现情绪智力在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之间有显著中介作用。
(6)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内隐攻击性无显著相关;高人际敏感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无性别差异;高人际敏感性学生的外显攻击性与内隐攻击性是分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