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研究”:理论阐释与接合实践
【摘要】:斯图亚特·霍尔作为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代表人物,一生致力于文化研究工作。他反对简单的本质主义还原论,也反对以结构为中心从而消解了主体的能动性;克服了庸俗马克思主义简单经济决定论、阶级还原论和实证主义、本质主义的教条思维方式,克服了文化研究范式的局限性,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霍尔在大众文化研究中提倡重视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引导研究者关注研究受众。他大力宣扬将话语和其他因素接合,但并不是将一切都纳入话语的范畴中进行讨论。霍尔走出了拉克劳“将一切实践当作话语,并且认为话语是社会实践的决定性因素”的误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充分考虑话语的关键性,将它当作是一种方式和功能,指出一切只不过是“像话语一样运作”。斯图亚特·霍尔以自己的流散经验出发,关注族裔散居人群文化身份的认同问题,提出文化身份观,在历史追溯和延异理念两个立场的探究下引申出表征理论。其次,大众媒介作为文化研究的重地,毫无悬念地成为霍尔利用其理论思想分析和阐释的主要目标,他提出“编码,解码”理论,关注传播学中的受众,跨学科分析文化霸权建构的内在肌理。同时,英国社会出现的青年亚文化热潮也成为霍尔关注边缘人群和大众文化抵抗的实践批评对象。霍尔具有对社会问题敏锐的观察力和主动承担社会批判的历史使命感,其批评实践的案例展现出霍尔文化理论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中的极高价值。霍尔提出的“接合”观念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范式为各个领域所广泛应用,与文化霸权理论一起建构霍尔的文化研究大厦。霍尔在葛兰西霸权理论的影响下逐步建立自己的大众文化观。他利用阶级性分析,强调社会的建构必然受到意识形态的领导,同时认为霸权是被建构的,呼吁重视大众文化所具有的强烈能动性。在霍尔的理论旅行中,我们不能只做一名观光者,从译介到理论的实践化,结合我国的特殊文化语境,霍尔的文化研究理论正带给我们更加具有本土化特色的理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