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幕
【摘要】:本篇博士论文力图对二十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理论的发展做一盘整,特别是在八、九十年代所开启的历史语境与新的理论话语的冲击下,现实主义理论逐渐磨损和空壳化,不复承担组织文学话语的中心角色的状况。检讨现实主义这个超级理论在中国由盛而衰的历程,也许有助于提供一个历史反思的“文学”视角。写作本篇论文的另一个触发点来自九十年代的文学现实。一些文学知识分子对文学丧失介入现实的激情与能力感到了不满,回到现实主义的呼吁时有耳闻。然而,重提现实主义,怎么重提?现实主义最可宝贵的艺术特点在哪里?它是文学介入现实最为有力的方式吗?今天我们谈文学与现实,怎么谈?文学、文学知识分子、文学形式与“介入”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是本篇论文想解决的另一问题。
本篇博士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西方文论“现实主义辨”是对现实主义两个重要理论范畴“真实”与“典型”的梳理,尤其着重于在二十世纪的历史环境与理论背景下它所受到的冲击。第二部分“‘中国’的‘人民’的‘现实主义’”追溯了现实主义进入中国的历史语境以及它从晚清到八十年代的发展历程。主要是对前人的的爬梳与研究工作的一个概括与总结。第三部分“‘现实主义’的消解”进入本篇博士论文的重点,探讨现实主义理论“真实”和“典型”在中国所发挥的话语功能,以及在中国的演变,特别是在八、九十年代逐渐被消解的过程。第四部分“文学与现实——从‘现实主义冲击波’谈起”以九十年代的“现实主义冲击波”为切入点,回到本篇论文亟欲探讨的主题:文学,文学知识分子,文学形式与“介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