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古文论综论
【摘要】:本文以林纾的古文理论为主要的考察对象,以《春觉斋论文》为文本中心,并联系林纾的其它批评文本,按照系统论与比较论的思路研究林纾古文理论的内容、特色、价值、意义。
林纾对桐城派古文论有继承与整合之功,撷精取宏于归、方、刘、姚,同时又不拘于桐城义法,“取法乎上”,直接师法于左、史、庄、骚、韩、柳、欧、苏。此外,林纾译介西方小说过程中进行的中西文化比较,是其理论资源与文学视野的拓展。林纾的古文研究拥有丰富精要的成果,以此为基础,建构了一套周密丰富的理论体系。
从文体论的角度来说,林纾的《流别论》与《选评古文辞类纂》,主要取源于挚虞《文章流别集》、刘勰《文心雕龙》及姚鼐《古文辞类纂》。林纾继承了《文心雕龙》文体论的范畴与架构,又结合魏晋之后文体的发展,对古代文体分类、源流、功能、语体、风格、创作规则等范畴进行梳理、辨析与更新,并对当时文体发展现状与倾向也有着比较准确的捕捉,是《文心雕龙》后中国古典文体论的佼佼者。
从艺术论的角度来说,林纾不愧为传统古文艺术理论的集大成者。其《应知八则》探讨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意境、识度、气势、声调、筋脉、风趣、情韵、神味。林纾对意境论的诸种范畴进行深入的探讨,包括意境的内涵、意境的构成、意境的创造、意境的欣赏等有机成分。其中,“意境”是古文艺术的根本性、决定性因素,带有本原意义与生成功能;“识度”是意境的炼造,是作品的思想灵魂;“气势”、“声调”、“筋脉”是古文艺术的表现形式;“风趣”、“情韵”、“神味”是古文艺术的审美追求。它们构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的古文艺术论体系。
从批评论的角度来说,林纾评点左、孟、庄、骚,评点名家文集,评点各朝文学,最主要的特点是能将实例与理论、具体作品与作家批评相结合,是林纾文学思想与文学发展观、文学价值观最直接的体现。
本文把林纾古文论定位于“中国古文论的集成与终结”。林纾对传统古文理论进行梳理整合,体现出比较鲜明的包容性与实践性的理论倾向。同时,他在并不规范的中西文学比较研究中,借助外来文化之光镀亮了中国传统古文中某些长期被埋没的特质,更新与拓展了中国传统古文研究视域,展示了与桐城派以及他们所敬仰的唐宋诸家截然不同的新气象。在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上,他成为传统文学的终结者和新文学的启蒙者,在中国文学新旧转型过渡期履行了守旧开新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