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蔡襄诗歌研究

林晓玲  
【摘要】: 蔡襄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农学家,也是一个关心民瘼、情深意密的诗人。他一生写诗420余首,其中古体诗约103首,近体诗约320首。关于他的诗歌创作,近年来的探讨论析只涉及作家或作品的某一侧面,而对于其的综合论述仍处于空白。本文结合北宋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经历、交游和个性气质,对蔡襄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作全面、系统的研究。 论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蔡襄的生平与交游。蔡襄出身农家,从小熟悉乡村生活风情,对农民的冷暖苦乐有着深切的体会。家庭以及求学期间所受的教育履历,与官场上志同道合的同僚们的交往经历对蔡襄思想、性格有重要的影响。 第二部分分析蔡襄诗歌的主要内容。纵观《蔡襄全集》,本人认为可以将蔡襄诗歌分为五类,分别是酬酢赠答诗、政治现实诗、感怀写志诗、怀古咏史诗、题咏诗。这些诗歌真实且多方面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崇尚正义、慈亲孝友、尊才礼贤等高尚品格,也体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以及热爱生命的高洁志趣。 第三部分探究蔡襄诗歌的艺术特征。该部分共分为三节。第一节为蔡襄诗学倾向,具体方法是先从蔡襄的诗文中提炼出蔡襄关于文学的评论,接着分析蔡襄与北宋初期三个诗派的关系,以此来探究蔡襄的诗学倾向。第二节介绍蔡襄古体诗的艺术特征,第三节介绍蔡襄近体诗的艺术特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林晓玲;;论蔡襄的诗学思想——兼谈蔡襄诗歌与宋初三大诗风的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2 林贻瑞;情系生民 念切实用——蔡襄思想的科学意义[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林更生;;蔡襄和他的《茶录》[J];农业考古;1993年02期
4 樊如霞;宋代饮茶文化与蔡襄《茶录》[J];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5 王兴国;“宋四家”之“蔡” 乃“襄”而非“京”的几点明证──兼论蔡襄的价值意义[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6 杨蓉;蔡襄写景纪游诗综论[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7 朱先树;;写自己和人民相通的那一点——诗坛新秀叶延滨和他的诗[J];诗探索;1982年02期
8 陈职仪;福建仙游发现宋代蔡襄所植古荔枝[J];农业考古;1996年01期
9 蔡金发;从蔡宅忠惠祠到东沙蔡襄纪念馆──莆阳蔡氏家族八百年史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10 吴声石;蔡襄与洛阳桥[J];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11 屈玉川;;梅尧臣的诗歌创作风格[J];现代交际;2010年12期
12 吴以宁;北宋的名儒贤臣——蔡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13 吴建华;;蔡襄故里思绪[J];福建文学;1995年08期
14 吴鹏;书法史视角下蔡襄与蔡京的比较研究——兼论书家的人品与书品[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5 沈乐平;;诗文共擅 书茶兼长——蔡襄于杭州期间之活动与遗迹留存小考[J];茶博览;2007年05期
16 水赉佑;;蔡襄《谢赐御书诗》考[J];上海文博论丛;2006年02期
17 ;蔡襄书艺及《持书帖》赏析[J];中国钢笔书法;2010年07期
18 林祖泉 ,康永福 ,黄谦;“苏黄米蔡”应为“蔡苏黄米”[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19 欧明俊;欧阳修与蔡襄[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年04期
20 张文利;;论苏轼签判凤翔时期的诗歌创作[J];北方论丛;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清;;“盐”意之间看白居易的诗歌创作[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C];2008年
2 刘士杰;;不屈的意志 不懈的追求——访老诗人绿原先生[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3)[C];2005年
3 苏品晶;;一颗虔诚的诗心——“绿原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4 冯雷;;从诗歌的本体追求看“底层经验”写作[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5 陈亮;;她的诗歌和她的世界——李小洛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6 陈亮;;写作:一种永不停息的探索——梁小斌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7 曹德和;;从诗味的产生谈诗歌分行[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8 谭汝为;;诗歌修辞辩证思维例析[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霍俊明;;“郑敏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召开[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10 ;“思想之狐”的认知语言学分析——兼论诗歌创作的认知规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由兴波;诗法与书法[D];复旦大学;2006年
2 申欣欣;美术背景·艺术理念·诗歌创作[D];复旦大学;2010年
3 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4 钟乃元;唐宋粤西地域文化与诗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沈玲;袁枚诗学思想述论[D];扬州大学;2005年
6 王芳;清前谢灵运诗歌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常为群;西晋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熊海英;北宋文人集会与诗歌[D];复旦大学;2005年
9 祝伊湄;张之洞诗学及诗歌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魏明扬;姚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晓玲;蔡襄诗歌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09年
2 何旭;中唐诗人戎昱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3 高崎;鲍溶简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抚超;欧阳修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珩;战士与诗人的足迹[D];河南大学;2006年
6 陈菲;艾米莉·狄金森诗歌隐喻的认知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丽;持续的到达—王家新的诗歌世界[D];西南大学;2008年
8 金洁;阿赫玛托娃诗歌中的东正教思想[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新凤;从有迹之韵到无弦之乐—由“艾略特与戴望舒诗歌的音乐性走向”看新诗发展的第三维度[D];复旦大学;2009年
10 陈晓园;论W.H.奥登与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合”与“分”[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诗歌界探讨如何让诗歌创作走出困境[N];文艺报;2003年
2 朱群;陆健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N];文艺报;2007年
3 李鲁平;诗歌创作的一种新的姿态[N];文学报;2006年
4 李继耐;在李瑛诗歌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文艺报;2011年
5 申万仓;诗歌的光芒与地域色彩[N];陇东报;2006年
6 王振江;我市诗歌学会成立[N];驻马店日报;2006年
7 柳冬妩;倔强地开出自己的花朵[N];工人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江湖;新世纪诗歌创作在沉静中流变[N];文艺报;2006年
9 祁人;让诗歌点亮青春[N];文艺报;2006年
10 叶延滨;诗歌是热爱生活的证据[N];文艺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