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后不宁腿综合征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后出现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的患病率以及其临床特点。分析急性脑梗死后RLS对梗死的预后及转归的影响,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及康复提供新思路。
方法:本研究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2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符合国际RLS诊断标准诊断及多巴胺试验阳性患者为RLS组,按RLS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梗死部位筛选出条件匹配的急性脑梗死未出现RLS的患者为非RLS组。RLS组患者均行多导睡眠图检查(polysomnographic,PSG),予以普拉克索(25mg/次,每晚一次)治疗,分析急性脑梗死后RLS中可能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对RLS组与非RLS组患者患病7天内以及预后90天、180天的临床康复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2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其中RLS组患者19例(19/275,6.91%),年龄62.89±10.26岁;非RLS组,年龄62.63±9.96。在RLS组,RLS症状出现时间平均在卒中后1.68±0.82天,6例(31.6%)出现在梗死部位支配侧肢体,13例(68.4%)双下肢出现;急性脑梗死部位不同出现RLS的患病率有所不同。RLS组与非RLS组比较示RLS组的血红蛋白含量较低,日间过度睡眠(ESS10)(χ2=5.40,P=0.02),RLS组(11/19,57.9%)高于非RLS组(4/19,21.1%),主观睡眠质量差(PSQI15)(χ2=4.39,P=0.04),RLS组(9/19,47.4%)高于非RLS组(3/19,15.8%)。在RLS组,中重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AHI15)的患病率为9/19(47.4%),周期性腿动重度(PLMS,PLMSI25)的患病率为68.42%(13/19),对比梗死后90天及180天的BI及mRS示RLS组不及非RLS组。
结论:急性脑梗死后不宁腿综合征的发病机理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及中枢感觉运动神经通路受损有关。梗死后RLS患者易出现日间疲劳及主观嗜睡,较非RLS组预后差。
|
|
|
|
1 |
李凤有,王东;特发性不宁腿综合征一家系八例[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2年03期 |
2 |
王岩,杜静梅;儿童不宁腿综合征1例[J];中国综合临床;2003年07期 |
3 |
徐坚,陶陶;不宁腿综合征13例临床分析[J];贵州医药;2004年01期 |
4 |
孙丹;不宁腿综合征误诊1例[J];人民军医;2004年06期 |
5 |
孙琳,刘爱芬,任建民,尚伟,周庆博,许顺良;老年人不宁腿综合征55例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年11期 |
6 |
张春旭,满端霞,崔秀丽;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宁腿综合征27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年11期 |
7 |
权明辉;聂红卫;马贵峰;;不宁腿综合征误诊1例[J];临床军医杂志;2005年06期 |
8 |
巫冰;痴呆伴发不宁腿综合征2例报告[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5年01期 |
9 |
P Medcalf;K P Bhatia;周雁;;不宁腿综合征 可以治疗但对其认识不足[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6年06期 |
10 |
王少君;白云;彭国光;;不宁腿综合征研究进展[J];国际内科学杂志;2007年02期 |
11 |
赵群峰;汤义平;陈文斌;裘银虹;汪孝岩;;加巴贲丁治疗不宁腿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8年02期 |
12 |
黄山;王维治;;不宁腿综合征[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年04期 |
13 |
郭小明;王薇薇;吴逊;;不宁腿综合征临床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年09期 |
14 |
徐武;张克忠;万琪;;52例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2009年05期 |
15 |
单若莹;朱艳玲;;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年06期 |
16 |
李会廷;;不宁腿综合征合并血小板减少症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年27期 |
17 |
唐月学;;不宁腿综合征1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年31期 |
18 |
杨玉升;;不宁腿综合征45例临床病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年17期 |
19 |
郭小明;陈静;黄一宁;孙相如;;遗传因素和铁蛋白水平与不宁腿综合征发病年龄的关系[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年01期 |
20 |
马金凤;李光健;马涤辉;;累及偏侧肢体的不宁腿综合征1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