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PD对SMMC-7721肝癌细胞中DNp73和GADD45β的调控及意义
【摘要】:目的:
通过将着色性干皮病D组基因(XPD, xeroderma pigmentosum group D)转染人SMMC-7721肝癌细胞后,观察XPD、GADD45β和DNp73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以及对人SMMC-7721肝癌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
方法:
1、用含10%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培养SMMC-7721肝癌细胞,并置于37℃、5%CO2的孵箱内培养。
2、通过Lipofectamine2000进行瞬时转染重组质粒pEGFP-N2-XPD、pEGFP-N2至SMMC-7721肝癌细胞内。实验分四组:XPD组、N2组、脂质体组和空白对照组,转染后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结果。
3、设计并化学合成预检测基因的PCR引物:XPD、DNp73、GADD45β;收集各转染组及空白对照组SMMC-7721肝癌细胞,提取RNA并利用RT-PCR检测XPD、DNp73、GADD45β在各组细胞中的RNA表达水平;用Band Leader3.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灰度分析。
4、收集各转染组及空白对照组SMMC-7721肝癌细胞,提取蛋白并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XPD、DNp73、GADD45β在各组细胞中的蛋白表达水平;用Quantity One图像分析软件进行灰度分析。
5、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细胞增殖力。
6、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四组细胞经0.25%胰酶消化后采用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
7、运用SPSS13.0进行分析,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资料,单因素方差分析用于组间比较,LSD检验用于两两比较。
结果:
1、转染:显微镜下见N2组和XPD组的细胞中有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然而空白组和脂质体组的细胞则未见表达。
2、RT-PCR检测: XPD组细胞内XPD和GADD45β的mRNA表达量均高于其他三组,而DNp73的mRNA表达量低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XPD、GADD45β和DNp73的mRNAs表达量在N2组、脂质体组和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Western blotting检测: XPD组细胞内XPD和GADD45β的蛋白表达量高于其他三组, DNp73的蛋白表达量低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XPD、GADD45β和DNp73的蛋白表达水平在N2组、脂质体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XPD组的细胞增殖力明显低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5、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转染pEGFP-N2-XPD重组质粒的细胞凋亡较其他三组显著,凋亡达5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XPD具有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和促进其凋亡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抑制癌基因和促进抑癌基因的表达实现的。本研究发现癌基因DNp73随XPD的表达增加而减少,相反,抑癌基因GADD45β的表达随XPD的表达增加而增加;故推测两者在XPD基因抑制人肝癌细胞生长的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
|
|
1 |
吴孟超;;肝癌外科治疗的近期进展[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6年02期 |
2 |
张志敏;;肝癌会遗传吗?[J];肝博士;2006年03期 |
3 |
徐连根;周晶;雷伟;沈志祥;;瘦素及其受体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6年05期 |
4 |
魏丽珍;李胜棉;张楠;温登瑰;周烨;王士杰;;688例肝癌患者发病特点及诊疗状况分析[J];肝脏;2010年02期 |
5 |
;我国科研人员发现促进肝癌生长和转移的相关基因[J];临床荟萃;2010年10期 |
6 |
吴生;;盘点诱发肝癌的7大元凶[J];肝博士;2012年01期 |
7 |
邓庆华;一家四例肝癌报道[J];中国厂矿医学;1995年06期 |
8 |
王定珠;;觥筹交错 过度疲劳 肝癌乘机而入[J];健康博览;2005年11期 |
9 |
笑山,吴蓉蓉;喝咖啡可以减少肝癌发生率[J];健康之路;2005年04期 |
10 |
;远离肝癌 预防在先[J];农民文摘;2006年02期 |
11 |
卫文;;饮混合酒易患肝癌[J];家庭医学;2013年03期 |
12 |
王延群;;诱发肝癌的危险因素知多少[J];健康生活;2013年07期 |
13 |
何华松;肝癌特异基因家谱绘出[J];上海医学;2000年09期 |
14 |
胡亚中,崔志红,李建文;肝癌以腹腔内出血急诊9例报告[J];武警医学;2000年07期 |
15 |
孙喜文,戴旭东,石于波;哈尔滨市居民肝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0年03期 |
16 |
赵龙凤,李红,韩德五;内毒素血症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年10期 |
17 |
周晓明,俞顺章,陈启明,董传辉;主成分法分析肝癌危险因素[J];中国卫生统计;2001年02期 |
18 |
沈锋,傅晓辉;肝癌基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肝胆外科杂志;2001年01期 |
19 |
毕向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受体与肝癌[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1年06期 |
20 |
黄坚;肝癌的中药预防与治疗[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