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发酵酸面团菌群结构的对比及优选菌株益生性能研究
【摘要】:我国传统面食发酵剂的应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其复杂的微生物群系使得传统发酵面食风味独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迄今,有关我国不同地域的酸面团菌群对比分析研究较少,缺乏菌株与风味物质形成相关性的系统研究。为此,本文以我国不同地区传统发酵酸面团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酸面团中菌群多样性,并对其分离菌株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评价,对乳酸菌在面团发酵过程中的性能及代谢产物进行了分析,旨在为传统面食发酵剂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山东、山西、甘肃和青海四个地区的酸面团样品之间细菌菌群差异较大,其中山东地区的酸面团菌群最为丰富,共鉴定到274种细菌,其中特有的菌种达到128种,远多于其他地区酸面团的数量。此外,来源于青海的两个不同基质(青稞和荞麦)的酸面团中的菌群具有较高相似性,表明酸面团中的细菌菌群具有地域性。结合传统分离法和16S rDNA基因测序从山东酸面团中分离获得13株乳酸菌,共鉴定出8种菌,分别为: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弯曲乳杆菌(L.curvatus)、发酵乳杆菌(L.fermentum)、瑞士乳杆菌(L.helveticus)、嗜酸乳杆菌(L.acidophius)和乳酸菌(Lactobacillus sp.)。为深入挖掘酸面团发酵剂中的乳酸菌资源,采用单菌发酵实验对上述13株菌的发酵性能(酸化能力、游离氨基酸种类及含量、代谢物)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乳酸菌发酵能使酸面团获得较为适宜的酸度,大幅度增加酸面团中的游离氨基酸种类和含量,尤其是必需氨基酸。瑞士乳杆菌D01产脯氨酸、谷氨酸,嗜酸乳杆菌D02产精氨酸的能力较强。HPLS-MS和GC-MS技术监测表明,面团经乳酸菌发酵后形成了多种新的物质。综合评价,5株乳酸菌(瑞士乳杆菌D01、嗜酸乳杆菌D02、乳酸菌D03、发酵乳杆菌D04和弯曲乳杆菌D05)的发酵性能较好。为进一步评价分离乳酸菌的生物学性能,对上述5株乳酸菌进行小鼠灌胃实验。结果显示,除嗜酸乳杆菌D02和发酵乳杆菌D04有显著降低尿酸水平作用外(p0.05),灌胃菌株对小鼠血清中谷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肌酐(CREA)、尿酸(UA)、总胆固醇(TC)等10项生化指标基本无影响。而尿酸是评价肾功能状况的指标之一,由此推断这两株菌可能会影响含氮化合物的代谢,具有潜在调节肾功能的作用。小鼠肠道菌群数量及其功能的变化是作为评判或筛选酸面团中益生性菌株的一个重要依据。活菌计数结果表明,部分乳酸菌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肠道菌群中乳酸菌数量,降低疑似条件致病菌的数量,发挥益生性。小鼠肠道菌群对酸、胆盐的耐受性测试结果表明,灌胃发酵乳杆菌D04、弯曲乳杆菌D05及乳酸菌D03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肠道菌群对酸、胆盐的耐受能力。灌胃后小鼠肠道菌群物质代谢及其相关代谢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部分分离菌株(如发酵乳杆菌D04)对小鼠肠道菌群的代谢能力有增强效果,推定灌胃乳酸菌可通过增强相关物质代谢酶活性来提高整体肠道菌群的代谢能力。综上所述,本文采用高通量测序结合传统分离方法对4个地区的传统酸面团中的菌群结构、菌株生物学功能进行了系统剖析,为更大范围地筛选安全及良好性能的酸面团发酵菌株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
|
|
|
1 |
李景;王素英;师德强;;螺旋藻对腹泻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微生物学通报;2009年02期 |
2 |
冯培生;沈建忠;吴海霞;李林霞;戴燕玉;刘凯丽;王莹;张素霞;;体外大鼠肠道菌群代谢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研究[J];分析化学;2012年01期 |
3 |
吕密凯,李俭,刘君星,马淑霞,薛艳华,施中凯;全科广谱治疗仪对由抗生素导致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调整作用[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9年05期 |
4 |
陈雯;桂亮;林娟;陈章捷;刘树滔;饶平凡;;小鼠肠道菌群HPLC分析中色谱分离条件的优化[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7年07期 |
5 |
伍静;苏春萍;王显超;杨静谊;贺超;李维国;;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制剂对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的调节作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年16期 |
6 |
王冬梅,于德钦,田余祥,陈海龙;正常大鼠肠道菌群及细菌易位的变化[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5年05期 |
7 |
马诺山,常国友,于勇;SPF小鼠肠道菌群在不同免疫功能状态下的比较[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1996年01期 |
8 |
曹晋宜;陈庆森;王友湘;阎亚丽;;酪蛋白糖巨肽(CGMP)对小鼠肠道菌群消长规律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7年11期 |
9 |
赵胜娟;罗红霞;杨海莺;蒋菁莉;任发政;;双歧杆菌BBMN01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8年02期 |
10 |
许女;王艳萍;习傲登;李超;;一株Kefir源乳酸菌MA2的鉴定及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
11 |
李鹰,张晓莉,董艳,刘亚威,张红军,唐晓云,李英兰,宋宝辉,朱晓东,赵启超,张磊芝;鹿血对小鼠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7年06期 |
12 |
黄小琼;刘盛来;郑佳林;黄虹坤;黄小红;饶子亮;钟志勇;唐小江;;合生元益生菌冲剂对小鼠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研究[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1年Z1期 |
13 |
林远夫,汤家铭,杨幼明,仲伟鉴,沈正鸣;抗生素诱发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1998年01期 |
14 |
张素珍;李思施;韦婷婷;张凯;关家伟;吴大畅;;基于PCR-DGGE的小鼠肠道菌群基因组提取方法的建立[J];微生物学杂志;2013年05期 |
15 |
赵新凤;曾本华;谭毅;魏泓;程茜;;两品系小鼠食物过敏模型的比较[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4年03期 |
16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