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摘要】:贫困是人类历史上突出的生存境况,非贫困社会是人类经世不辍的生活追求。社会学家认为,贫困既是难于根治的社会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早期贫困现象窥测及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贫困思想批判的基础上,经过初期的理论尝试、规整以及后期的进一步发展,创制了立足于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与资本等分析要素在内的贫困理论。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贫困工作的指导思想,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是我们分析贫困问题的重要理论系统,对我国的反贫困实践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贫困实践大致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反贫困、开发扶贫时期的反贫困和精准扶贫时期的反贫困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马克思的贫困理论都深刻影响着决策者反贫困路径的选择。如:计划经济时期以彻底改造国家、推行公社体制、奉行平均主义、灌输斗争哲学来反贫困;开发扶贫时期以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多种所有制、鼓励效率型经济、树立发展意识来反贫困;精准扶贫时期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推动多种所有制、倡导共享型经济、坚持人民至上思想来反贫困。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在中国实践中得到充分运用和发展,当然也面临严峻的理论与实践挑战。如:西方主流贫困思想发展对马克思贫困理论的挑战以及我国反贫困工作的现实进展对马克思贫困理论的挑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我国反贫困工作在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共同努力后,在消除贫困和改善民生上取得重大进展,但我们也须直视所面临的诸多挑战。现阶段我国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关口,更应以马克思的贫困理论为指导,加强国家治理主体建设,建构服务型政府;推进生产关系变革,明晰产权;优化经济要素配置,节制资本;提升理论召唤能力,注重服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