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自我管理教育模式在PICC置管血液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将保护动机理论的自我管理教育模式应用于首次PICC置管的血液肿瘤患者中,探究保护动机理论的自我管理教育模式对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的自我护理能力、PICC自我管理能力以及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以延长血液肿瘤患者PICC导管使用时间,为今后医院形成统一的PICC置管血液肿瘤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模式提供借鉴和指导。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性研究,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在江西省南昌市某三甲医院行首次PICC置管并选择在本院进行导管维护的134例血液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用抛硬币的方法将血液一、二两个病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各选择6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健康教育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自我管理教育模式,两组患者干预时长均达4周。研究者在干预前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护理量表和PICC自我管理能力量表,调查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其自我护理能力、PICC自我管理能力水平,干预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PICC自我管理能力以及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是否有显著差异。使用SPSS20.0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资料实行双人录入和统计分析。干预前,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展开统计和分析;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其自我护理及PICC自我管理能力结果的组内前后变化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护理及PICC自我管理能力结果的组间比较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干预后两组患者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的方法。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本研究最终有132例研究对象完成整个研究过程,其中干预组纳入67例,对照组纳入67例,对照组因外出度假失访2例后纳入65例。对两组患者干预前一般人口学资料及干预前自我护理能力、PICC自我管理能力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自我管理教育对血液肿瘤PICC置管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干预效果(1)干预组和对照组血液肿瘤患者在PICC自我护理能力干预后进行组间比较时的统计效果分析: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血液肿瘤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总分及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维度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维度得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和对照组血液肿瘤患者在自我护理能力干预前后进行组内比较时的统计效果分析:干预前后,对照组血液肿瘤患者在自我护理总分、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以及健康知识水平各维度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组血液肿瘤患者在自我护理总分、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以及健康知识水平各维度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自我管理教育对血液肿瘤PICC置管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干预效果(1)干预组和对照组血液肿瘤患者在PICC自我管理能力干预后进行组间比较时的统计效果分析:干预后,干预组血液肿瘤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和对照组血液肿瘤患者在PICC自我管理能力干预前后进行组内比较时的统计效果分析:对照组血液肿瘤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血液肿瘤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并实施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自我管理教育干预方案,对照组血液肿瘤患者发生PICC相关并发症25例,发生率38%,干预组血液肿瘤患者在PICC相关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及导管脱出发生率上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静脉炎、皮肤过敏、穿刺点感染、导管堵塞以及血栓发生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血液肿瘤患者采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自我管理教育模式,可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PICC自我管理能力以及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丰富我国有关PICC置管患者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和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