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及提升研究
【摘要】:针对大学生的运动兴趣、运动自信、健康教育、体育价值观教育匮乏,终身体育的目标流于口号等问题,教育部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国内外体育素养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依托具身认知理论、核心自我评价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专家论证和学生问卷的基础上,构建了江西省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并修正了大学生体育素养自测量表,初步形成了江西省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系统评价及提升对策,为推动体育素养进入高考提供参考。研究认为,(1)体育素养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养成的体育修养,是在先天遗传的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过程所形成的维持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的必备能力和品质。(2)江西省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由体育认知、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质水平和体育品德5个一级指标,体育知识等16个二级指标,体育基础知识等30个三级指标搭建而成。(3)江西省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自测量表由22个题项、4个维度组成,量表具有统计学意义(克隆巴赫系数α为0.942,X2/df为4.608,RMSEA为0.095)。研究结论:(1)从体育素养分组整体得分来看,性别、地区和学科组内体育素养的相关关系不显著,但是年级组内体育素养的相关关系显著(P=0.000)。(2)从体育素养分组维度得分来看,男女生体育行为维度得分显著相关(P=0.000,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年级体育行为和运动能力维度的得分显著相关(P=0.001,体育行为的得分年级降序为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P=0.000,运动能力得分的年级降序为大三、大二、大一和大四)。(3)从体育素养的总体得分来看,男生优于女生,乡村优于城镇,文科和其它科优于理科,大一最优,大三大二次之,大四则最低。(4)江西省高校大学生的体育素养整体水平不高,存在体育知识基础薄弱,体育参与行为和运动能力随年级增加普遍下滑,体育品德不稳定,体质健康成绩和体育素养水平矛盾明显等问题。(5)从学校体育视域出发,推出“教会、勤练、常赛、思政、评价和机制”一体化的江西省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和体质健康并重协同发展的参考对策。重点围绕夯实知识基础、延伸课堂触角、优化竞赛环境、筑牢道德高墙来发展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依托体育素养与体质健康的双提升实验平台和长效机制来具体推行。未来,体育素养进入高考还需从长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