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型稀土矿浸出液树脂吸附试验研究
【摘要】:离子型稀土矿是我国南方特有的稀土矿的一种类型,具有稀土配分全,特别是中重稀土含量高,是高科技领域不可缺少的稀土原料。由于离子型稀土浸出液稀土浓度低,杂质含量高,成分复杂,生产流程长,所以找到一种快捷、简单的提取工艺,一直是稀土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树脂提取稀土浸出液,从树脂的遴选开始,研究了吸附条件对树脂吸附性能的影响,并探究了树脂的吸附机理,进而通过二次正交旋转实验确定树脂提取稀土浸出液的最优吸附条件,最后探索了最优提取条件下树脂组合的吸附情况,并找到最优的树脂组合。
通过不同树脂对Nd3+和稀土浸出液中的RE3+吸附性能及解吸难易程度研究,建立了树脂种类与吸附性能的关系,遴选出树脂D001、001*8、DH100进行下一步研究。在氯化钕溶液中,采用静态吸附法考察吸附时间、料液pH、吸附温度、氯化钕浓度、树脂质量对Nd3+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树脂的吸附量随着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和料液的浓度升高而增大,并在pH=3.5时吸附量达到最大。通过三因素二次旋转正交实验分析,得出氯化钕最优的吸附条件为:T=313K、pH=3.5、t=720min,吸附时间是树脂吸附的极显著影响因素。氯化钕浓度为20mmol·L-1在最优吸附条件下,测定三种树脂的穿透曲线,树脂的吸附量越大,则其穿透体积越大,吸附率越小。
通过对吸附实验数据分析树脂吸附Nd3+的热力学、动力学规律。计算得出:Langmuir等温模型比Freundlieh等温模型更适合三种树脂吸附数据。树脂吸附的热力学参数如下:树脂D001△H=13.45KJ·mol-1,△S=53.03J·mol-1·k-1,△G=-2.09KJ·mol-1;树脂DH100△H=18.58KJ·mol-1,△S=64.97J·mol-1·K-1,△G=-0.78KJ·mol-1,树脂001*8△H=7.291KJ·mol-1=25.389J·mol-1·k-1,△G=-0.147KJ·mol-1;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最为适合这三种树脂吸附过程;树脂吸附的活化能:树脂DH100Ea=17.5909kJ·mol-1,树脂D001Ea=31.4701kJ·mol-1,树脂001*8Ea=43.4533kJ·mol-1。
在稀土矿浸出液中,考察吸附温度、料液pH、稀释倍数、流速对各离子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树脂对RE3+、SiO32-和Al3+吸附量,随着吸附温度的升高或稀释倍数的加大而增大,随着流速的的加快而减小;而Mg2+的吸附量随着吸附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流速的的加快或稀释倍数的加大而减小,三种树脂对各离子吸附能力大小为RE3+Al3+Mg2- SiO32-。比较三种树脂静、动吸附稀土浸出液分离效果,结果表明,动态吸附法优于静态吸附法;树脂001*8分离能力优于树脂D001、DH100分离性能。
通过对二次旋转正交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最优的动态吸附条件为:料液pH=3.5、稀释倍数为3倍、流速10ml·min-1。在此条件下进行树脂组合吸附研究,五种树脂组合都能从稀土浸出液中富聚99.8%的RE3+,其中树脂GX-1与001*8树脂组合除杂效果最好,对Si032-、Al3+Mg2+的除杂率分别为:86.1%、63.52%、89.71%,用lmol·L-1盐酸对树脂可以完全解吸。
|
|
|
|
1 |
于道成;经幼苹;柯家骏;;410哌啶树脂吸附金的动力学[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2年04期 |
2 |
沈淇昌;Amberlite XAD-2树脂吸附柱层析的应用[J];化学世界;1981年07期 |
3 |
邬行彦
,刘叶青
,周文龙;磺酸基树脂吸附庆大霉素的最适pH[J];华东化工学院学报;1982年01期 |
4 |
Sinegra
,Joseph A
,房士征;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醇水混合物中的水[J];离子交换与吸附;1988年02期 |
5 |
叶明德;毛雪琴;周志瑞;;5-Br-PAN-S螯合形成树脂的特性及其分析应用的研究[J];分析试验室;1989年02期 |
6 |
陈建荣;周志瑞;汤福隆;;N_(503)萃淋树脂吸附金的性能及其分析应用的研究[J];分析化学;1990年04期 |
7 |
何焕杰,王永红,赵德启,詹适新,师铁刚,冯建中;甲基膦酸二甲庚酯萃淋树脂吸附钼的性能和机理[J];湿法冶金;1993年03期 |
8 |
;树脂吸附处理常压固定床煤气及炼焦废水[J];中国乡镇企业信息;1997年03期 |
9 |
邹炳其;杜德祥;周永军;王朝阳;毛海舫;;树脂吸附处理高浓度芳香族化合物废水的方法[J];香料香精化妆品;2012年03期 |
10 |
何焕杰,赵德启,詹适新,冯建中;中性磷萃淋树脂吸附铼的性能和机理研究——CL-TBP-KReO_4-H_2SO_4体系[J];湿法冶金;1992年04期 |
11 |
戚品豹;树脂吸附苯胺废水的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1年03期 |
12 |
魏瑞霞;唐军;李富平;;树脂吸附工艺处理采煤塌陷区废水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9年06期 |
13 |
;树脂吸附酚类技术破解氨法脱硫难题[J];河南化工;2012年11期 |
14 |
宋秀玲;钱会;刘小丽;李璇;;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铬(Ⅵ)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J];应用化工;2013年01期 |
15 |
章乐琴;王耐冬;余立颖;蒋美华;;大孔膦酸树脂交换吸附稀土元素性能的研究[J];化学试剂;1989年06期 |
16 |
何焕杰;王永红;王秀山;杨子超;阎居梅;;大孔强碱树脂吸附铼的性能及机理研究[J];化工冶金;1991年04期 |
17 |
熊春华,莫建军,陈毅君,吴小珍;大孔膦酸树脂吸附钴的基本参数[J];丽水师专学报;1992年S2期 |
18 |
陈培军;萃淋树脂吸附金解脱及再生研究[J];黄金;1996年09期 |
19 |
张一帆;王志伟;安莹;马金星;吴志超;;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铵性能研究[J];环境工程;2014年01期 |
20 |
万霞;弱酸强碱两性树脂吸附盐的平衡研究[J];离子交换与吸附;199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