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尾矿区桉树人工林土壤抗蚀性研究
【摘要】:土壤抗蚀性研究作为土壤侵蚀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江西省赣县稀土尾砂矿区一年生桉树、两年生桉树、一年生萌芽林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裸露的稀土尾砂矿空地作为对照,通过对水稳性团聚体(0.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X1、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X2、平均重量直径X3、0.25mm团聚体破坏率X4、水稳性指数X5、抗蚀性指数X6)、微团聚体(分散系数X7、结构系数X8、团聚度X9、分散率X10、团聚状况X11)、无机粘粒类(0.05mmm粉粘粒含量X12、0.01mm物理性粉粘粒含量X13、0.001mm粘粒含量X14、结构性颗粒指数X15)、有机质类(有机质X16)等4大类16个指标的观测与分析,评价赣县稀土尾砂矿区植被恢复后土壤的抗蚀性,以期为赣县稀土尾砂矿区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和造林树种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1)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从4大类16个指标中筛选出X1、X2、X4、X7、X9、X12、X14这7个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稀土尾砂矿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并得出该区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公式为:Y=0.603Y1+0.272Y2+0.126Y3。
(2)稀土尾砂矿区桉树林下土壤抗蚀性存在较大差异,抗蚀性综合得分规律表现为:一年生桉树两年生桉树一年生萌芽林空地。土壤抗蚀性指数规律表现为:两年生桉树一年生桉树一年生萌芽林空地。
(3)通过对选择的16个指标与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团聚体类、水稳性团聚体以及粘粒类指标与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显著相关。其中,分散系数和结构系数与综合指数极显著相关;0.25mm团聚体破坏率、分散系数和分散率与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呈负相关;0.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微团聚类中分散系数和分散率与抗蚀性能呈负相关,而团聚度和结构系数与土壤抗蚀性能呈正相关;无机粘粒类0.05mmm粉粘粒含量、0.001mm粘粒含量和结构性颗粒指数都与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显著相关;有机质与土壤抗蚀性能相关性不明显。
(4)通过分析土壤理化性质、根系和微生物与土壤抗蚀性相关关系,可以得出,赣县稀土尾砂矿区土壤抗蚀性的影响因素有:土壤容重、入渗率、细菌含量和真菌含量等,而土壤孔隙度、团聚体保存几率、pH值、有机质和N、P、K养分含量、根系特征与土壤抗蚀性相关性不显著。
(5)以主成分筛选出的X1(x1)、X2(x2)、X4(x3)、X7(x4)、X9(x5)X12(x6)、X14(x7)7个指标为自变量,以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y为因变量,所得稀土尾砂矿区土壤抗蚀性模型方程为:y=0.309x1+0.038x2-0.161x3-0.643x4+0.491x5-0.0328x6+0.129x7+41.637,所得的方程因子间显著相关,方程拟合较好。
|
|
|
|
1 |
沈慧,姜凤岐,杜晓军,鹿天阁;水土保持林土壤抗蚀性能评价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0年03期 |
2 |
郭培才,王佑民;黄土高原沙棘林地土壤抗蚀性及其指标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
3 |
高维森,王佑民;土壤抗蚀抗冲性研究综述[J];水土保持通报;1992年05期 |
4 |
吴淑安,蔡强国,靳长兴;内蒙古东胜地区土壤抗蚀性实验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6年02期 |
5 |
尤万学,常发君,冯起勇,王锦林;沙棘林地土壤抗蚀性的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00年04期 |
6 |
李建牢,刘世德;罗玉沟流域土壤抗蚀性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1987年11期 |
7 |
欧国强,石川芳治,王树礼;关于关东地区土壤抗蚀性的研究[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96年02期 |
8 |
陈一兵;不同土壤抗蚀性能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5年01期 |
9 |
杨安学;麻江县主要土壤类型的物理性质与土壤抗蚀性的关系的初步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2004年02期 |
10 |
胡建忠,张伟华,李文忠,郑佳丽,张春霞;北川河流域退耕地植物群落土壤抗蚀性研究[J];土壤学报;2004年06期 |
11 |
东野光亮,齐伟,王瑷玲;黄河三角洲土壤抗蚀性的微观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01期 |
12 |
张启昌,孟庆繁,兰晓龙;黄土低山丘陵土壤抗蚀性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6年03期 |
13 |
胡建忠;王愿昌;范小玲;;沙棘人工林地土壤抗蚀性主成分分析[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93年03期 |
14 |
张启昌,张晶, 徐程杨,曹东风;黄土低山丘陵区土壤抗蚀性的综合研究[J];吉林林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
15 |
吴淑安,蔡强国,马绍嘉;土壤坑蚀性实验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6年01期 |
16 |
张萍,郑珊,曾信波;德江县土壤抗蚀性能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1997年01期 |
17 |
贺祥;熊康宁;陈洪云;;喀斯特生态治理区石漠化过程土壤抗蚀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
18 |
刘力;郑粉莉;;紫色土土壤侵蚀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
19 |
张家洋;朱凤荣;张金池;胡海波;;江宁小流域主要植被类型土壤抗蚀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05期 |
20 |
高维森,王佑民;黄土丘陵区柠条林地土壤抗蚀性规律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