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治理机制对绩效的影响研究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至今已有十余年,从劳动合作到要素合作,从基层合作到联合社,从单一产品到多种经营,从单一货币到多种资产出资,合作社的发展方向已逐步清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合作社的建设对于农业改革举足轻重,而合作社规模数量不对等增长、低效率发展的现状为破解“供需结构性失衡”带来了难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乡村振兴目标必须开始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本研究基于91家江西省合作社的调研数据,在明确农民合作社绩效的评价原则与方法的基础上,对现有绩效评价体系理论进行补充,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构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农民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并利用实地调研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一步检验与完善,结果表明财务绩效、学习成长绩效、内部运营绩效、社员绩效对农民合作社综合绩效的影响依次递减。合作社绩效偏低的根源在于内部治理不规范,对合作社改进的最佳手段是优化内部治理机制,在明确了绩效评价方法之后,本研究继续将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划分为决策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三部分,通过回归分析验证其对合作社综合绩效的影响。最终研究结果表明:激励的优待对合作社绩效提升明显,监督的严格其次,而决策的集中对绩效的下降效果不明显。最终本研究提出:农民合作社决策上要优化股权安排,引进外部人才;监督上要健全内部控制,履行财务公开;激励上要遵守法律规定,重视社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