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索肥胖痰湿证用药规律研究
【摘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从多角度分析文献中记载的有效治疗肥胖痰湿证所运用的方剂,以挖掘出治疗中的常用药物、药物组合以及组方规律,从而整理出治疗肥胖痰湿证的用药组合和组方意义,以便为中医临床诊治和开发新方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1)于中国知网、万方等各大数据库中检索并收集从数据库成立起至2020年12月31日所收录的关于中药治疗肥胖痰湿证的有关文献期刊,以及《中华医典》中收录的有关肥胖痰湿证中药治疗的相关文献。(2)从药物名称、功效类别、性味、归经等方面,运用EXCEL表格分门记录,以建立一个肥胖痰湿证治疗处方的数据库。运用SPSS数据挖掘软件从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统计,以挖掘出治疗中的常用药物、核心组合以及新处方。【结果】(1)本研究共筛选出420首处方,总共涉及271味药物,药物总频次达4368次。结果得出治疗中使用最多的10味中药为:茯苓、白术、泽泻、半夏、陈皮、苍术、山楂、甘草、黄芪、丹参,频次均在100次及以上。药物使用类别主要以补虚药、利湿药、清热药、行气药、化痰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药物四气统计结果显示以温、寒、平性为主,占全部使用药物的97%。五味以甘、苦、辛味药为主,占全部使用药物的90%以上。归经统计结果主要为胃经、脾经、肺经、肾经,占全部使用药物的66.2%。(2)因子分析:从前26味高频使用药物中提取出了11个公因子,分别是:公因子1:半夏、陈皮、茯苓;公因子2:桂枝、白术;公因子3:荷叶、决明子、山楂;公因子4:山药、薏苡仁,等。(3)聚类分析:对以上提取出的11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得到3类聚类处方,分别是:第一类:半夏、陈皮、茯苓、苍术、甘草、香附;第二类:白术、党参、山楂、石菖蒲、当归、决明子、枳壳、荷叶、大黄、桂枝、黄连、川芎、柴胡、厚朴、黄芪;第三类:山药、薏苡仁、丹参。(4)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30%,置信度≥50%得到治疗肥胖痰湿证常用两味药药物组合57个,其中同现频次大于100次的有9个,分别是:茯苓-白术、茯苓-半夏、茯苓-陈皮,等。得到三味药药物组合8对,分别是:陈皮-半夏-茯苓、泽泻-白术-茯苓、半夏-白术-茯苓,等。(5)运用聚类分析对使用频次在前61位的药物(占全部药物使用频率的80.2%)进行分析可得到8个新方组合,分别是:新方1:茯苓、白术、半夏、陈皮、苍术、当归、香附、菟丝子、淫羊藿;新方2:茯苓、白术、泽泻、半夏、陈皮、苍术、薏苡仁、厚朴;新方3:茯苓、白术、泽泻、半夏、陈皮、山楂、荷叶,等。【结论】(1)治疗肥胖痰湿证多使用补虚药、利湿药、清热药、行气药、化痰药和活血化瘀药相配伍,以祛湿化痰、燥湿清热、补益脾肾以及行气活血等。(2)茯苓甘淡渗利,为利水消肿之要药,是治疗肥胖痰湿证最常用的药物。药物四气以温性、寒性、平性为主,以温化痰湿,补益肾阳,清热利湿。五味多为甘味、苦味、辛味,以补虚泻实,行气活血。归经多为胃经、脾经、肺经、肾经,以助人体津液正常代谢。(3)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挖掘出聚类方分别是以祛湿化痰,利水燥湿为主要功效的组合和以行气活血,清热燥湿为主要功效的组合以及以补益健脾,化瘀利湿为主要功效的组合。(4)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补虚药与利水渗湿药、补虚药与化痰药在治疗肥胖痰湿证中存在丰富的配伍。(5)聚类分析得到8个聚类新方,可分别作为治疗肥胖痰湿证的基础方或在其合并病证中使用。如茯苓、白术、泽泻、半夏、陈皮、苍术、薏苡仁、厚朴,功主燥湿化痰,适用于肥胖痰湿证的基础治疗;白术、甘草、大黄、当归、川芎、黄芩、栀子,功主清热燥湿,活血行气,适用于痰湿壅滞郁热,热盛于湿的肥胖痰湿证治疗;茯苓、白术、半夏、陈皮、苍术、当归、香附、菟丝子、淫羊藿,功主温肾健脾,适用于肾阳虚衰所致痰湿堆积的肥胖痰湿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