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多个场合的重要讲话中一再强调要坚定制度自信。何为制度自信?制度自信何以必要?制度自信何以可能?制度自信何以实现?这些问题无疑需要理论界、学术界进行深入思考和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度方面的质的规定性,它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一般规定性,又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赋予了社会主义制度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内在包含着对自身所属制度形态的坚定信仰、对自身制度体系的客观认同、对自身制度优越性的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主体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还包括广大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客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即主体要自信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其他什么制度。坚定制度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长远来看,坚定制度自信,有助于始终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当下来看,坚定制度自信,有助于重塑中国的国家形象,有助于克服崇洋媚外心理,有助于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能够赢得主体对其自信的内在品质,具体体现在其形成过程的历史性、价值取向的人民性、理论来源的科学性、内容架构的创新性、对外比较的优越性、实践效果的显著性等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不懈追求、艰辛探索、反复比较、不断发展的产物,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心血,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这一制度本质上是人民的制度,它尊重和保障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制度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紧密结合了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还吸收了其他社会制度的精华,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这一制度在内容架构的诸多方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创新元素;这一制度具有其他社会制度无法比拟的凝聚优势、效率优势、体制优势、稳定优势等四大优势;在这一制度的保障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当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包括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缺乏正确认识造成的制度不自信、制度自身不完善引发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担忧、民生问题未解决好诱发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质疑、社会不公问题衍生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指责、与资本主义制度长期竞争导致的非难、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带来的不利影响等。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需要多管齐下、多方施策。要增强广大人民对这一制度的价值自信,在全社会营造制度自信的良好氛围;要加大改善民生力度,筑牢制度自信的民众基础;要加快完善制度本身,构建制度自信的内生动力;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强化制度自信的榜样力量;要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国际话语权,优化制度自信的国际环境;要在相互学习中坚持包容并蓄,借鉴其他国家制度自信的有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