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城市老人的乡村康养旅游开发项目选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密集的大中型城市产生了交通堵塞、住房紧张和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城市承载空间受到挑战,传统的居家和机构养老环境受到挤压。由于功能属性的差异,乡村拥有比城市更舒适的气候、生态资源,为老人提供发挥余热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多的都市老人选择季节性移步乡村康养,服务城市老人的乡村康养旅游业应运而生。然而,随着老人的需求多元化增长,这一实践中自发形成的新型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渐有疲惫之势,缓慢步入瓶颈期,主要表现为:开发项目经营效率不高、供需双方矛盾突出、乡村资源利用失衡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多数开发项目属于村民自主选址,对服务对象的需求把握不准,对开发项目的资源要素条件认识不够导致选址存在严重的跟风现象。因此,及时总结城市老人乡村康养旅游的决策行为特征,研究该业态开发项目选址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规划该业态开发项目的基本条件,也是打造老年宜居生活环境的先天门槛。本研究在界定“服务城市老人的乡村康养旅游”该细分业态内涵的基础上,首先对与其相近的旅游、养老业态开发项目选址评价指标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并以客户群体需求特征问卷调查结果为导向,对已有文献中初步梳理的相关评价指标进一步筛选与修正,由此确定“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指标层”四个层次、“自然人居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两个维度、“地形-舒适度-环境污染-公共设施配套-交通区位”五类要素的12个服务城市老人的乡村康养旅游开发项目选址评价指标;其次对各指标进行适宜性分级及AHP权重赋予,构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中源乡为研究对象,借助Arc GIS空间分析进行实证研究,测评中源乡该业态开发项目选址的适宜性,并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性进行验证;最后根据对目标选址结果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与环境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提出能够实现该乡产业空间优化的合理建议。本研究以期为各地服务城市老人的乡村康养旅游开发项目选址实践提供指标体系和方法体系借鉴,并为未来中源乡高质量发展该业态提供决策参考与产业指导。研究发现:(1)服务城市老人的乡村康养旅游开发项目选址评价指标权重排名前三位分别是气候舒适度指数(C4=0.2286)、距离主干道距离(C7=0.1905)、相对主干道距离(C11=0.1875)。由此可见,优越的气候条件和邻近主干道所带来的交通区位优势对选址适宜性的影响率较高,同时也需要重视主干道噪音干扰产生的负向影响效应。(2)中源乡现有乡村康养旅游客户群体空间分布现状与目标选址结果重合度较高,90%以上客户群体的居住点分布在目标选址范围内,且核密度值在1000人·km~(-2)以上的区域几乎和目标选址区域重合,说明本文构建的选址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性强。(3)在海拔三等分梯度下,目标选址分布量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减少,低海拔段(283~783m)的最适宜选址区域面积最大,占44%,其次是中海拔段(783~1283m)占34%,最后为高海拔段(1283~1783m)占22%。(4)在多因子的空间交互影响作用下,目标选址在中源乡整体表现为“西多、东少”、“上游多、下游少”的空间分布格局。31.63%的最适宜选址连片分布于气候舒适度较高的九岭山脉,62.93%的最适宜选址呈现沿省道S519、省道S313、国道G353和乡道的带状分布,其余5.44%的最适宜选址为分散分布。(5)目标选址的实际最邻近距离为大于理论最邻近距离,说明目标选址在乡域呈均匀分布;各目标选址组团在村域的实际集中程度指数略大于理论平均集中程度指数,说明目标选址在村域分布集中,但集中程度弱;各目标选址组团在村域的不平衡分布指数s=0.39∈(0,1),说明目标选址在村域分布不均衡,但不均衡指数较低,表明多数行政村的最适宜选址面积量差距不大。(6)土地资源能够承载的客户群体数量最小,即土地资源将成为各目标组团产业发展规模的限制性因素。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加强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创新产品服务多元供给、打破区域限制联合发展、消除交通干道噪音干扰、提升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