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之治与自由之治
【摘要】:为了探寻“以德治国”规律,本文运用比较史学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眼光,对孔子与梁启超的德治措施进行一定层次的比较。
首先,简要介绍孔子和梁启超德治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实践得失。其次,对二人的德治措施进行异同比较。通过分析,本文认为:这两种德治措施都包括“以德治政”、“以德治制”、“以德教民”三个方面。在“以德治政”方面,两人在为政义务、为政官德和为政艺术上既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些不同的地方。在“以德治制”方面,“复礼”和“破礼”的主张都是以核心道德精神为依据,实际上都强调制度要合乎道德。“重德轻刑”和“德法并重”,都体现了道德与法律应该“相需为用”。在“以德教民”方面,“有教无类”与“全民德育”是有重点的全民教育,“君子”与“新民”都是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有机结合的理想人格。最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的“以德治国”实践,得出启示:“以德治国”是包括“以德治政”、“以德治制”、“以德教民”三个措施的系统工程。在施行德政方面,要以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为基本任务,高度重视官德建设,采取灵活的执政政策。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建设德性制度,实行德法并举。在道德教育方面,要坚持有重点的全民教育,使人民具有“仁爱”和“自由”两种类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