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适应选择论框架下的Mulan汉译版对比研究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影片大量涌入,译制片成了我国电影界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传播着西方的文化知识和风土人情,促进中西方的相互了解。观众不仅开拓了眼界,也感受到了语言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鉴于影视作品在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地位,其相应的翻译研究更是不容忽视,而且中国整个翻译理论框架的完善也离不开影视翻译理论的发展。
可是,到目前为止一个专门针对电影配音翻译的理论。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适应/选择”学说为指导,综合考虑影响翻译活动的各方面因素,于2004年在其《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中提出并阐述了翻译适应选择论。该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翻译活动做出了宏观的解释,阐释了翻译的实质和翻译的原则,并将翻译方法简化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配音翻译作为一种独特的翻译类型,具有自身的特点,作者归纳为:口语化、瞬间性、同步性和聆听性。结合配音翻译的四大特点,本研究以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的内地与台湾两个配音版本为例,进行了语言、文化、交际及美学等多个维度的适应性翻译对比研究。经过大量的微观对比,文章分析论证了该片内地版配音翻译成功的重要因素乃从多维度实现了新的翻译生态环境的结果,配音翻译的四大特点也得以充分地体现。结论指出,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活动,而是与其周围各种因素密切相关的一种自然生态活动。用静止的观点来评判一个译品的优劣是过于片面和绝对的,只有对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适应度最高的译文才是好的译文。研究还证明,翻译适应选择论对产生恰当译文的翻译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和解释力,可应用于不同方式、不同类型的翻译活动中,其中包括译制片的配音翻译。
虽然本文只是针对配音汉译的个案研究,但此研究能以小见大,对提高此领域中其它语言的电影配音翻译水平有所裨益,且希望吸引更多学者关注配音翻译这一亟待探究的翻译学术领域。与此同时,本研究也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认识和理解,并以此启发我们将更多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
|
|
1 |
熊亭玉;[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
2 |
金琦;[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
3 |
马伦;[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
4 |
薛继华;[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
5 |
陈怡;[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
6 |
王蕊;[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
7 |
周艳芬;[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
8 |
田烨;[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
9 |
王玉杰;[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
10 |
李超;[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