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豆科植物对铜尾矿矿砂的抗性及修复潜力研究
【摘要】:本文选用三种豆科植物紫花豌豆(Pisum sativum)、紫红豇豆(Vigna unguiculata)和紫扁豆(Lablab purpureus)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培养方式,研究三种豆科植物在铜(Cu)尾矿矿砂胁迫下的生长指标、抗性生理及对Cu尾矿修复潜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Cu尾矿矿砂含量对三种豆科植物生长和金属离子富集的影响。研究表明,三种豆科植物对Cu尾矿矿砂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对纯Cu尾矿的耐受能力以豌豆最强,地上部和地下部干质量均比纯土壤中栽培的高。三种豆科植物的固氮能力,紫红豇豆紫花豌豆紫扁豆。不同尾矿处理下三种豆科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Cu含量与对照相比上升显著(P0.05)。三种豆科植物富集的Cu含量大部分停滞在根部,各处理下紫花豌豆和紫红豇豆Cu迁移率均小于1。(2)通过Cu尾矿矿砂和土壤不同混合比胁迫试验,研究Cu尾矿矿砂对三种豆科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紫花豌豆幼苗与紫扁豆地上部分MDA含量均随Cu尾砂含量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紫红豇豆幼苗和紫扁豆地下部MDA含量均有所下降。除紫花豌豆SOD活性逐渐升高和紫扁豆的地上部分CAT先升后降外,三种豆科植物其他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紫花豌豆AsA和GSH含量、紫扁豆GSH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紫红豇豆GSH含量随着Cu尾矿砂含量的增高而上升。(3)全尾矿处理下,研究三种豆科植物与黄菖蒲复合栽培对植物生长、Cu富集及栽培基质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生长及耐性指数I+P处理H+I处理V+I处理,Cu2+的吸收量I+P处理I+H处理I+V处理,脲酶活性I+P处理I+V处理I+H处理,磷酸酶活性I+V处理其他两种,脱氢酶活性I+P处理I+V处理I+H处理,电导率下降程度I+H处理I+V处理I+P处理。试验表明,黄菖蒲与紫花豌豆复合种植对Cu尾矿矿砂的修复能力最强。(4)通过对Cu尾矿施加氮磷钾及菌肥,探讨对栽培在其中两种豆科植物生长及Cu2+富集的影响。研究表明,氮磷钾及菌肥对纯Cu尾矿中栽植的紫红豇豆耐性起促进作用,对紫扁豆耐性未起到作用。在氮磷钾及菌肥处理下紫红豇豆对Cu的富集均显著高于对照,紫扁豆对Cu富集只有菌肥处理下显著高于对照,但是紫扁豆Cu富集系数和Cu迁移率均高于紫红豇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豆科植物均能够在Cu尾矿矿砂中生长,可改善尾矿矿砂基质的环境,并且吸收一定量的Cu,其中黄菖蒲与紫花豌豆复合种植对Cu尾矿矿砂的耐性及其修复能力最强。
|
|
|
|
1 |
张肇富;以豆科植物为原料的一次性饭盒[J];上海包装;1997年04期 |
2 |
;用豆科植物成分丰胸[J];食品工业科技;2000年01期 |
3 |
张育英;热带豆科植物待开发的重要资源[J];中国水土保持;1984年06期 |
4 |
程国栋;;黄山市野生豆科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年05期 |
5 |
鲁伟;胡今天;;我国成功克隆豆科植物固氮调控基因[J];农药市场信息;2012年07期 |
6 |
戎文忠;杨秀芬;秦宗仁;苑进忠;王桂秋;;豆科专用微肥的开发应用[J];化肥工业;1989年01期 |
7 |
田胜尼,刘登义,王峥峰,彭少麟;铜尾矿对5种豆科植物根系生长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5年02期 |
8 |
田胜尼,刘登义,彭少麟,孙庆业,夏汉平;5种豆科植物对铜尾矿的适应性研究[J];环境科学;2004年03期 |
9 |
赵叶舟;王浩铭;汪自强;;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年04期 |
10 |
刘登义,田胜尼,杨世勇,谢建春;铜尾矿对5种豆科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05期 |
11 |
C. A. Parker;杨立;苏大军;;豆科植物与固氮:它们在未来农业中的重要性[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86年02期 |
12 |
王发春,杨绪启,安承熙,宋宁,王雪萍;豆科七种野生植物籽油脂肪酸研究[J];青海科技;1998年03期 |
13 |
毕银丽;吴福勇;全文智;;菌根与豆科植物组合在煤矿区废弃物的生态效应[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
14 |
曹成有;高菲菲;邵建飞;许慧;;铜对三种豆科植物萌发及早期生长发育的抑制效应[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8期 |
15 |
汪少芸,叶秀云,饶平凡;豆科植物几丁质酶的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05年01期 |
16 |
林忠平;豆科油料种子的成分与营养[J];中国油脂;1986年03期 |
17 |
黄维南;豆科树木共生固氮的生态生理及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1995年03期 |
18 |
敖艳青;;豆科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对动物生产的影响[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5期 |
19 |
张芬琴;张红晓;沈振国;;Cd胁迫下不同耐性豆科植物根内活性氧产生与基因组DNA多态性变化[J];生态学杂志;2012年09期 |
|
|
|
|
|
1 |
布海丽且姆·阿卜杜热合曼;刘会良;李文军;卓露;张道远;管开云;;几种豆科植物种子物理休眠的鉴定及其休眠释放机制[A];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分会场: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学[C];2013年 |
2 |
刘晓艳;金建华;;广东茂名盆地新近纪豆科植物化石[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