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环路热管多孔结构的毛细抽吸性能及其制备与优化

李金旺  
【摘要】:环路热管(LHP)是一种新型的热管——利用相变换热的高效传热装置,具有传热能力大、传输距离远、安装和布局方便、反重力运行能力强等诸多优点,在高热流密度电子散热尤其是航空航天热控制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本文首先建立了环路热管传热的分析模型,推导得出环路热管稳定工作时的传热热流量可表示为工质的汽化潜热和毛细芯抽吸工质的质量流量的乘积。这从理论上表明工质和毛细芯是影响环路热管传热性能的关键因素,而毛细芯通过毛细力抽吸工质的行为则是其中重要的基础问题。随后建立了多孔结构通过毛细力抽吸工质的模型,推导了毛细抽吸量的数学表达式,并用实验对其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多孔结构通过毛细力抽吸工质时,其抽吸量按照指数增长函数的规律变化,该指数增长函数的偏置值和幅值互为相反数,大小等于多孔结构的孔隙率、横截面积和高度与工质的密度的乘积。该指数增长函数的时间常数的大小则等于多孔结构的相对渗透率和孔隙率的比值、工质的密度以及重力加速度的乘积的倒数,也就是说最终的抽吸量取决于多孔结构总孔隙体积的大小,而抽吸的速率则随着多孔结构的渗透率与孔隙率的比值的增大和工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对推导得出的多孔结构毛细抽吸量的数学表达式分别进行了定性分析实验验证和定量计算实验验证。实验的结果均与用所推导得到的毛细抽吸模型分析得出的结果吻合良好。 探讨了所建立的环路热管传热分析模型和多孔结构毛细抽吸模型的相关研究的一些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多孔结构毛细抽吸的快慢即是毛细抽吸力和渗透率的综合平衡,本文将这种表征多孔结构通过毛细抽吸力抽吸工质快慢的能力称为毛细抽吸性能。在相同的时间内,多孔结构抽吸的工质越多,也就是抽吸的速度越大,则说明其毛细抽吸性能越好。通常认为用于LHP的毛细芯提供的毛细抽吸力和渗透率均越大越好,但它们是矛盾的、此消彼长的关系,毛细抽吸性能则正好是它们的综合平衡的体现。毛细抽吸性能的实验方法可以用来测量多孔结构的渗透率,该方法与传统的测量渗透率的方法相比具有测试方便、密封要求低、流体驱动力为毛细抽吸力等优点,因而更适合用来衡量热管使用的毛细芯。 在多孔结构毛细抽吸性能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室温下工质的表面张力、密度和粘度等物性参数对多孔结构的毛细抽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孔结构通过毛细力抽吸不同的工质时,在多孔结构的高度小于其毛细抽吸的极限高度的情况下,最终的毛细抽吸量的大小由多孔结构内部的总孔隙体积决定,抽吸的速率随着工质的表面张力以及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工质的粘度的增大而减小。此结果是与用工质传输品质因数在不考虑汽化潜热因式的影响的情况下分析得出的结果相吻合的。工质传输品质因数只衡量了热管工质的性能,本文探明了LHP的传热热流量、工质的传输品质因数和物性参数、毛细芯的毛细抽吸性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用毛细芯的毛细抽吸性能来研究LHP的传热性能的分析方法,这对指导环路热管的设计和优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所建立的环路热管的传热分析模型和多孔结构的毛细抽吸模型及其实验方法除了具有上述的应用外,它们还可以用于指导毛细芯的优化。例如,本文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毛细芯的厚度存在一个最佳值,这与许多文献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在毛细芯的孔径和孔径分布相同、毛细抽吸力也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毛细芯的孔隙率越大,对提高环路热管的传热性能也就越有利。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使用粉末冶金的方法结合造孔剂技术制备了一批高孔隙率的毛细芯,研究了制备参数对毛细芯孔隙参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使用微晶纤维素(MCC)作为造孔剂时,成型压力每增大10MPa,毛细芯的孔隙率约减小6.32%;造孔剂添加量每增加10wt%,毛细芯的孔隙率约增加6.64%;随着造孔剂添加量的增加,毛细芯的平均孔径变大、孔径分布趋向于更分散。 采用瞬态平面热源法,研究了使用不同成型压力和不同造孔剂添加量制备的LHP毛细芯的导热系数、热扩散系数和单位体积热容,探明了这些热常数与孔隙率以及制备时所用的成型压力和造孔剂添加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孔隙率的增大,导热系数呈现出单调下降的趋势,但热扩散系数和单位体积热容却与孔隙率的关系并不明显;含水毛细芯的导热系数和单位体积热容均比相同参数下干态的要大,但热扩散系数的情况却不完全如此;随着成型压力的增大,毛细芯的导热系数显著增大,热扩散系数和单位体积热容变化情况不一;随着造孔剂添加量的增大,毛细芯的导热系数和单位体积热容显著降低,热扩散系数明显增大。采用添加适量造孔剂的方法,可以制备得到较大孔隙率、较大强度、较小导热系数的毛细芯。 在研究制备参数对毛细芯孔隙率和热物性参数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制备毛细芯时有效控制其孔隙率等参数的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用此控制方法制备孔隙率为75%的毛细芯时其孔隙率误差在6%之内。进一步研究后还发现当调控成型压力和造孔剂含量使得毛细芯的孔隙率相同时,毛细芯可以具有不同的毛细抽吸性能和强度以及相同的导热系数,这为毛细芯的优化制备和环路热管传热性能的强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最后探讨了LHP制造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并实际制造了若干LHP实验件并进行了传热特性实验研究。对完整的LHP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热源功率越大,LHP启动越快,最后稳定工作的温度值也越高。通过对环路热管在开环(即没有连接蒸汽管路)的情况下进行实验研究,避开工质循环和冷凝器等方面带来的影响,专注研究毛细芯孔隙率和热源功率对蒸发器启动和运行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某些条件下,毛细芯蒸发器启动时其温度会出现剧烈的波动;毛细芯孔隙率越大,产生温度波动所对应的热源功率越小;毛细芯相同时,热源功率越大,越容易出现温度波动,并且温度波动的程度越剧烈。温度波动的原因是热源功率和毛细芯孔隙率等参数不匹配。 总之,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到一系列强化环路热管传热性能的解决方案,总的来说就是:根据工作温度等要求,选用较大汽化潜热值的工质;然后根据传输距离和反重力运行高度的需要确定所需的最小毛细抽吸力;最后在确保毛细芯的毛细抽吸力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采用较好毛细抽吸性能的毛细芯。本文对多孔结构的毛细抽吸性能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结合环路热管的传热分析模型,对毛细芯的孔隙率、厚度、孔径、孔径分布及其与LHP的热源功率等外部参数的匹配等进行了优化研究,并探讨了实现优化结果的具体制备技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崔可航;辛公明;程林;邹勇;;环路热管毛细芯有效导热系数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09期
2 徐计元;邹勇;;环路热管毛细结构的研究进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年08期
3 华诚生;;热管在计量仪器方面的应用[J];计量技术;1986年10期
4 龄木章 ,计范;热管的制作装置[J];国外化工装备技术;1981年03期
5 刘正武;新技术—100米长热管[J];能源研究与信息;1985年01期
6 曹黎明,李亭寒;热管及其在机床上的应用[J];机床;1987年01期
7 钟理;严益群;;热管的研究与进展[J];广州化工;1992年01期
8 颜迪民 ,程萍 ,陈希瑞 ,刘成群;热管[J];物理;1977年03期
9 ;热管——传热和节能的新型元件[J];科技简报;1977年04期
10 ;热管文摘[J];国外化工装备技术;1981年03期
11 丁汀;李国广;苗建印;刘畅;周亮;;储液器在被动式热交换下环路热管的热性能研究[J];航天器工程;2016年06期
12 张红星,林贵平,丁汀,邵兴国;环路热管温度波动现象的实验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13 李明;;热管[J];纯碱工业;1981年04期
14 赵同乐;吴静怡;张晋晋;蔡爱峰;;充注量对水冷式环路热管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制冷技术;2017年01期
15 刘伟;刘志春;杨昆;涂正凯;;毛细芯热管的相变驱动机制与模型[J];科学通报;2009年13期
16 许永贵,钱宏伟,许诗双,殷永定,陈德龙;分离式热管换热过程的整体数模研究[J];工业炉;1998年01期
17 许志键;;使用温度范围为200~600℃的热管[J];石油炼制与化工;1979年03期
18 侯增祺;;热管与能源利用[J];能源技术;1981年02期
19 罗勇,高玲,张子辉;氨热管灌装机研制的关键技术[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0 段松屏 ,任青山;钢-水热管的失效与修复[J];水利电力机械;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铭铸;诸凯;魏杰;杨洋;;相变力驱动环路热管开式系统的实验台建立及可视化研究[A];高等教育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传热传质学专辑[C];2015年
2 郑铭铸;诸凯;魏杰;杨洋;;相变力驱动环路热管开式系统的实验台建立及可视化研究[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二十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传热传质学专辑[C];2014年
3 陈懿;林贵平;柏立战;余培良;;环路热管蒸发器的制作与性能测试[A];2009全国粉末冶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杨帆;董德平;;使用常温气库的低温热管设计与实验[A];第九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晓菲;王德法;;热管测量系统[A];中国太阳能学会2001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申屠华德;;还原型热管省煤器在硫酸转化中应用[A];第三届全国有色冶炼烟气制酸生产技术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7 钱自力;孙凤祥;陆林军;;在能源工业领域开发应用低温热管纪实[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8 魏川铖;马国远;许树学;张双;周峰;;通讯基站用气泵驱动环路热管的设计及实验研究[A];2014.10家电科技增刊——第十二届全国电冰箱(柜)、空调器及压缩机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4年
9 杨华春;屠勇;庄建新;;高压加热器用U型换热管国产化试验研究及应用[A];第六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精选集[C];2005年
10 张小琳;周峰;马国远;;环路热管的实验研究现状[A];第二届中国制冷空调专业产学研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金旺;环路热管多孔结构的毛细抽吸性能及其制备与优化[D];山东大学;2011年
2 焦永刚;温度型径向热管的瞬态数学模型及其等温特性的实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年
3 杨开敏;轴向槽道热管传热机理分析与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4 梁良;面向绿色切削的热管刀具散热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李辉;多尺度复合多孔结构烧结—脱合金制造及传热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6 姚鑫;压块工艺条件下煤基颗粒活性炭的孔结构调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7 王庆恒;Al_2O_3基弥散型透气材料成孔机理及孔结构与性能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8年
8 祝明玮;新型异孔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9 徐超;多孔结构的高效参数优化设计[D];浙江大学;2018年
10 王强;新型孔结构材料的制备与分析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馨;环路热管制造工艺及其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2 赵永刚;热管封装系统集成技术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09年
3 秦秋杨;自湿润流体热管传热性能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4 郑铭铸;相变力驱动机制的环路热管设计与实验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6年
5 黄洁;环路热管启动特性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6 王蒙;35kW数据中心热管复合型空调模块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7 周猛;定温启动热管的启动性能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8 吴伟;纳米流体对热管导热性能影响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9 杜启行;复杂热管系统工作性能的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10 于涛;重力热管的制造及传热性能测试[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打破热管迷信[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9年
2 记者 姜小毛;新一代再生热管开发成功[N];中国化工报;2005年
3 贾鹏 李玉胜;“小热管”引来百名大客商[N];德州日报;2009年
4 刘旭红 记者 林莉君;我国成功研制首套气控钠热管系统[N];科技日报;2012年
5 ;太阳能热管[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6 全运;太阳能热管[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7 刘旭红 记者 杨蕾;我国已掌握气控钠热管研制关键技术[N];中国质量报;2012年
8 段文利;热管无烟锅炉投放市场[N];中国环境报;2002年
9 韩红新;市热管站分设为热管办和热力总公司[N];兰州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杨维忠;神奇热管引领太阳能产业技术革命[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