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子集成模块热等效装置设计与实现
【摘要】:电力电子技术是由电子学、电力学、控制理论三个学科交叉而成的学科。随着电力电子装置的集成度不断增加,热流密度也随之增加,较高温的温度势必影响半导体器件的性能,这就需要对其实施更加高效的热控制。因此,有效解决功率芯片的散热问题已成为当前电力电子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实际电力电子集成模块长时间满负荷工作时,其功率损耗仅占其总输入功率的很小比例,而且热控制实验往往需要接近芯片最大允许温升,器件极易损坏,若使用真实的功率芯片进行热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验,代价将非常高。
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种电力电子集成模块热等效装置设计方案,并进行了具体的软硬件设计和调试,予以实现。本设计的特色在于,通过电气和机械运动双重控制,即电加热功率控制和加热器运动控制相结合,有效控制模拟芯片的发热量,使其等价于真实电力电子集成模块在实际工作状态下的发热。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分析了实验过程中模拟芯片的瞬态热响应;利用电力电子集成模块微通道液冷基板测试系统对所设计的热等效装置进行了测试,采集具体的实验数据作为热等效装置进一步改进的依据;从理论计算和实验两个角度对对热等效装置的热量损失进行了估计,以期进一步提高其等效精度;结合测试实验的需要,对电力电子集成模块微通道液冷基板测试系统进行了改进。
本课题所设计热等效装置,可用于电力电子装置热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试验,用来代替真实的电力电子模块,控制方便,经济实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方便实验进行,降低实验成本。
|
|
|
|
1 |
易国辉;张兰英;陈洋;庄彤;周永安;;《箱式钢结构集成模块建筑技术规程》编制情况介绍[J];城市住宅;2020年01期 |
2 |
贺立杰;张安磊;赵银焕;;新型的建筑结构体系——集成模块建筑[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年09期 |
3 |
赵琳钰;陶庭叶;杜红雨;罗磊;方嘉浩;;一种自制北斗导航定位集成模块[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年15期 |
4 |
张良华;余小玲;杨旭;周恩民;冯全科;王兆安;;电力电子集成模块用平板热管的传热研究[J];电子学报;2009年08期 |
5 |
杨旭,陈文洁,王兆安;开关电源用电力电子集成模块的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03年01期 |
6 |
曾翔君,王晓宝,杨旭,王兆安;混合封装电力电子集成模块内电磁干扰的屏蔽[J];电力电子技术;2004年01期 |
7 |
宋明宣;林罡;刘鹏飞;张洪泽;;硅基异构集成模块金属互连失效分析[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22年01期 |
8 |
贾洪平;魏海峰;;基于传感器集成模块的PMSM矢量控制实验研究[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0年01期 |
9 |
谭敦珍;;一种新的给排水集成模块及建筑的给排水系统[J];江西建材;2016年05期 |
10 |
余小玲,曾翔君,杨旭,冯全科;混合封装电力电子集成模块内的传热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
11 |
曾翔君,王晓宝,杨旭,王兆安;基于互感模型的混合封装电力电子集成模块内电磁干扰的研究[J];电子学报;2004年05期 |
12 |
张良华,曾翔君,杨旭,王兆安;混合封装三相桥式电力电子集成模块[J];电气时代;2005年03期 |
13 |
薛涛;李臣;马远洋;彭沛;;一种大口径远程软管自动敷设集成模块的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1年20期 |
14 |
戚栋,王宁会;用于接地保护的电力电子集成模块的研制[J];电子器件;2004年02期 |
15 |
;赛灵思推出符合PCI-E3.0标准的集成模块[J];世界电子元器件;2012年07期 |
16 |
李典林;卞震霆;;DC/DC混合集成模块发展初步研究[J];通信电源技术;2007年03期 |
17 |
张良华,曾翔君,杨旭,王兆安;混合封装三相桥式电力电子集成模块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05年04期 |
18 |
陈文洁;杨旭;王兆安;;集成模块用有源电磁干扰滤波器的设计[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年24期 |
19 |
邓恩峰;宗亮;丁阳;;钢结构集成模块建筑新型节点力学性能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8年07期 |
20 |
王建;;小发明创造大价值[J];现代班组;2011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