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学习者议论文写作中语篇特征的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对中国英语学习者限时议论文写作中的语篇特征发展进行了研究,并参考二语写作领域有关衔接、连贯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模型,以期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限时议论文写作中语篇特征的发展模式及衔接和连贯与写作质量间的关系。对衔接和连贯关系的研究肇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其后就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然而,二语写作中的语篇特征却未能引起写作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因此建立一套关涉语篇要素以及应试者写作质量的评定量表和评价标准也就迫在眉睫。
为深入了解英语专业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对英语写作中语篇衔接手段的运用及语篇连贯的情况,作者对山东某高校201名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经过收集整理该批学生在三个学期英语精读课期末考试中所写的作文,并据此分成低、中、高三个级别,本研究最终确定的样本数为591份,共计138,635个单词。本研究从语篇连贯和作文的整体写作质量两个方面分别对文本进行了评定,先后由11名评注者分别对文本进行了评定,并依据衔接手段变量对文本进行了标注。
本文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第16版)对统计数据进行了初步及探究性的分析。具体来讲,使用“单项方差分析”(ANOVA)来测试三个阶段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和语篇连贯评分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事后两两比较”(Post Hoc Multiple Comparisons LSD Tests)分析了研究变量中哪一组学生在使用衔接手段和语篇连贯评分时和另一(两)组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皮尔森积差(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研究了衔接与连贯的相关性;本研究还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高、低分作文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高、低分作文在衔接手段的使用以及语篇连贯评分上的异同。研究结果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从衔接手段的使用上看,低、中、高三个阶段的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时,能够使用多种衔接手段,并且词汇衔接手段较语法衔接手段所占比重较大;三个阶段中,学生最常使用的衔接手段是代词、重复和连词;越接近高水平的写作,其衔接手段的使用密度明显降低;三个阶段的学生所使用的衔接手段的类型有显著不同;高、低分作文在衔接手段使用上并无显著差异。其次,从语篇连贯方面上看,学生在低、中、高三个不同阶段议论文写作中的语篇连贯性有显著差异;高、低分作文的语篇连贯性也有显著差异;越接近高水平的写作,其语篇连贯性明显增强;强有力的结语、清楚的组织结构以及句子与句子间,段落与段落间自然顺畅的过渡是写作能力所有评价项目中对语篇连贯性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最后,从衔接、连贯和写作质量之间的关系上看,衔接手段与语篇连贯无显著关联;衔接手段与写作质量间无显著关联;语篇连贯性和写作整体质量呈明显的正相关。
本研究对二语写作的教与学有着重要的教学启示。希望通过二语写作课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仅仅依赖于课堂上对衔接手段的教授与讲解,因为单纯使用衔接手段未必能写出好文章,同时衔接手段也不能作为区分好、差作文的标准。语篇连贯性是衡量文章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但语篇连贯又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一篇连贯的文章应当是遣词精确,语法正确,观点明确,结构清晰,文章开头和结尾响亮有力。所有这些要素惟有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有助于一篇连贯文章的建构,任何一种要素的缺失或不足都有可能导致文章的不连贯。论文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后续语篇特征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建议:由于衔接与连贯的复杂本质,本研究所涉及的要素并不能完全解释与整体写作质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对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力求将来能创建一个既精确简洁又行之有效的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