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腕关节病变的超声显像与MRI对照及血清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第一部分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手腕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背景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的滑膜炎、肌腱腱鞘炎、关节积液、骨侵蚀为主要特征,可损害邻近组织,进而累及心、肺、肾等系统。本病患者约占世界人口的1%,发病年龄多见于30岁以上,女性的发病率约为男性的3倍,治疗不及时,致畸致残性较高。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美国纽约风湿病协会(ARA)1987年修订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诊断标准以X线平片为影像学依据,X线平片可以显示RA关节骨质疏松、骨质破坏、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等改变,这些改变已经不属于早期病变。高频超声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近年来被广泛应用评价关节病变。同X线相比,超声更具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显示X线不能判断的滑膜炎、关节周围炎性渗出及早期骨质破坏,且性价比又优于CT、MRI。
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未经治疗的RA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腕关节和掌指关节进行观察,探讨超声在RA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手腕部病变的超声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
采用PHILIPS iu22彩色超声诊断仪,观察并记录78例RA患者和50例健康志愿者的声像图表现,观察滑膜、肌腱腱鞘、关节间隙及关节面的改变。测量双侧腕关节、掌指关节滑膜的厚度。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彩色多普勒能量图(PDI)技术检测关节滑膜血流特点,将滑膜血流丰富程度按Alder半定量法分为0~3级,测量滑膜动脉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
结果
1.RA组腕关节滑膜厚度2.95±1.50mm,掌指关节滑膜厚度1.86±0.30mm。健康对照组腕关节滑膜厚度1.53±0.20mm,掌指关节滑膜厚度1.22±0.10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78例RA中57例滑膜为不均匀的低回声,21例为不均匀的高回声。67例关节滑膜均可探及血流信号。
随着血流分级的增加(1~3级),RI逐级减低,血流分级与RI呈负相关。
随着血流分级的增加(1~3级),PI变化不大,血流分级与PI无相关。
3.超声显示RA关节积液48例,其中腕关节35例,59个;掌指关节13例,37个。肌腱腱鞘炎43例,其中腕关节35例,70个;掌指关节8例。23个。关节面不规则骨侵蚀31例,腕关节19例,38个;掌指关节12例,35个。
结论
1.超声检查能够较好地显示RA患者手腕部的病理改变,如滑膜炎、肌腱腱鞘炎、关节积液、骨侵蚀等征象,可以弥补X线平片的不足。
2.超声检查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无放射性,可重复进行,对于临床上疑RA的患者可以常规行手腕部超声检查,有利于提高病变的检出,有助于RA的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
第二部分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腕关节病变超声与MRI对比研究
背景
腕关节、手(足)小关节是RA较早、较常见累及的部位。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不仅能够显著减轻、延缓关节的器质性损害,而且可以在获得良好疗效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损伤。目前,临床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X线、超声、CT、MRI). MRI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均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是目前早期诊断RA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方法。但两种影像学方法相比,其应用价值究竟如何却少有研究。
本文选择临床确诊未经治疗的RA患者,对照比较了超声和MRI对早期RA腕关节病变诊断的优劣,旨为临床选择合理的影像学检查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超声与MRI在诊断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腕关节病变中的作用和价值。
方法
对31例临床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于治疗前行双侧腕关节超声和MRI检查,观察并记录两种影像学表现,比较两种影像学方法对RA基本病变的检出能力。
结果
1.31例类风湿性关节患者62个腕关节中超声显示滑膜炎62个(100%),关节积液42个(67.7%),肌腱炎38个(61.3%),骨侵蚀24个(38.8%);MRI显示滑膜炎62个(100%),关节积液43个(69.3%),肌腱腱鞘炎41个(66.1%),骨侵蚀33个(53.2%),同时还显示骨髓水肿16个(25.8%)。
2.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腕关节滑膜炎、关节积液、肌腱炎病变的检出,两种检查方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1、0.33,P0.05)。
3.对骨侵蚀病变的检出,两种检查方法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64,P0.01)。
结论
1.超声、MRI均能显示RA的滑膜炎、肌腱腱鞘炎、关节积液、骨侵蚀等早期基本病变,可以评估炎症的活动性。MRI对骨侵蚀、骨髓水肿的显示优于超声。
2.由于超声与MRI相比经济、快捷、可重复检查、可实时动态扫描,可作为RA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若临床怀疑RA而超声表现不典型者建议行MRI检查。
第三部分类风湿性关节炎腕关节滑膜血流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背景
类风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早期受累部位是滑膜组织,滑膜炎症持久反复发作,继而破坏关节软骨和骨,引起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是一种能特异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维持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状态、提高微血管通透性的细胞因子,它在多种恶性肿瘤及炎症过程呈高表达,文献报道VEGF在RA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超声显像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关节滑膜血流的显示与评价作用愈发受到关注。本文通过研究RA患者血清VEGF表达水平及探讨其与滑膜血流之间的关系,旨在为临床早期诊断RA、评价疗效、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目的
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腕关节滑膜血流分级、动脉阻力指数(RI)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的关系。
方法
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对62例RA患者治疗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侧腕关节,观察并记录关节滑膜血流分级、测量动脉阻力指数(RI)。
2.检测血清VEGF表达水平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62例RA患者及对照组(3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中的VEGF表达水平。
分析RA滑膜血流分级、动脉阻力指数与血清VEGF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1.RA组血清VEGF表达水平为(1123.6±190.7)ng/l,与对照组(307.2±175.5)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62例RA患者中,超声提示腕关节滑膜血流信号0级5个;1级23个;2级64个;3级32个。RA患者腕关节滑膜血流分级与血清VEGF水平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903,P0.01)
3.RA组滑膜血流1~3级,滑膜动脉阻力指数与血清VEGF水平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817,P0.01)。
结论
1. VEGF在RA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VEGF在RA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RA患者血清VEGF表达水平与滑膜超声血流分级、动脉阻力指数存在相关性。超声检查RA滑膜血流结合VEGF表达水平能够反映RA的活动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评估预后提供帮助。
|
|
|
|
1 |
高明能,梁碧玲,黄穗乔,叶瑞心,钟镜联;脊髓拴系综合征的MRI诊断评价[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1997年02期 |
2 |
史学芳,张庆俊,张更申,田剑光,王增智;椎管内结核瘤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1998年02期 |
3 |
赵薛旭,刘文,李作汉,狄晴,曹辉,陈月琴;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血液流变学与MRI[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9年03期 |
4 |
陆建平,王莉,王飞,刘崎,田建明,王一,龚建国,金爱国,曾浩;肝脓肿的MRI分型和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0年03期 |
5 |
张宏权,姜晓梅,杨晓娟;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例报告[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
6 |
宋洪臣,安晓芳,赵国库,刘世文;颈椎间盘突出症牵引下MRI影象学的形态结构分析[J];中国骨伤;2001年02期 |
7 |
吴国祥!430060武汉,余绍祖!430060武汉,李承晏!430060武汉,李涛!430060武汉,牛琦!430060武汉,喻文莉!430060武汉,李茂进!430060武汉;大鼠脑胶质瘤模型的MRI表现[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1年01期 |
8 |
王岚,蒋雨平;19例亚急性联合变性临床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2年06期 |
9 |
吕海波,肖壬川,陈敏亚;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在脑梗死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2002年03期 |
10 |
陈敏,龙生发;椎动脉狭窄76例TCD频谱分析[J];四川医学;2002年07期 |
11 |
李瑞峰;吕建通;焦建民;宋文棉;;低场MRI诊断脑胶质细胞增生症11例[J];中国民康医学;2010年20期 |
12 |
张承德;系统性红斑狼疮脑侵犯的MRI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1995年01期 |
13 |
吴丽影,李茂胜;MRI对小儿椎管内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附3例报告)[J];医学影像学杂志;1995年01期 |
14 |
毛善英,陈伏庆;成人Arnold-Chiari畸形的临床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1997年04期 |
15 |
牛汝朴,杜崇禧,苏晋生,吴慧芳;多发硬化症的MRI诊断及其误诊原因分析(附126例报告)[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1997年02期 |
16 |
袁明远,洪庆坚,肖湘生,贾宁阳,王晨光,贾连顺;颈椎过伸性损伤的MRI诊断(附12例报告)[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8年02期 |
17 |
江勇坚;129例脑出血MRI诊断与分析[J];华夏医学;1998年03期 |
18 |
赵志刚,张春玲,张春娥,文世林,索爱琴,史大鹏,马书平,齐田孝彦;多发性硬化脑部MRI增强病灶特征的研究[J];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1998年01期 |
19 |
郭宗泽,江澄川;脑胶质瘤的血流改变与其病理生理特点的关系[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1998年03期 |
20 |
赵合庆,傅渝;多发性硬化在MRI所见的脊髓空洞表现(附病例报告)[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199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