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英语课堂多模态读写能力实证研究

张征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多模态教学理念在外语教学领域的应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我们传统的交流方式,也影响并改变着语言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信息交流方式的多样性和意义表达方式的多模态化,要求学校当局及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适应当今世界变化的需要,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准备(Kalantzis Cope,2005:3).近十几年来,为了迎接这一新的挑战,世界上许多国家立项专门研究新形势下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教学模式,倡导教学改革(New London Group,1996),中国教育界也认识到多模态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在外语教学环境下加强对学生多模态读写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充分了解各种符号模态在交流中的意义潜势和局限及各种符号之间的关系,了解各种符号在大众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和使用情况,以迎接世界文化多元性和信息交流多样性的挑战已成为当今教育的当务之急。学生作为学习者需要理解和把握多模态读写能力的意义,研究者和教师也应该充分考虑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意义和多模态教学理念在外语教学领域的应用,以满足学生当前学习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鉴于此,语言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应针对多模态环境下中国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在多模态教学模式下寻求解决方案。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读写能力培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之一。本研究旨在为外语环境下多模态和多符号意义的构建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为中国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多模态读写能力培养提供可操作性框架。在对学生使用多模态符号表达意义的分析过程中,提出和发展多模态教学设计模式,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提供理论支持。本论文的研究素材来源于学生的PPT演示课件。 本论文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部分采用数据分析了学生对多模态教学过程的看法,从中发现学生的意义潜势,即可设计资源。定性部分采用提出的分析框架,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考察、分析和解释,以及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多模态读写能力状况,为教学模式设计提供实验依据。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学生使用多种符号构建意义的能力受制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把印刷文字看作是传递意义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方式;(2)学生和教师多模态意义的构建受制于他们的可设计资源状况(Available Design);(3)多模态读写能力得以重新定义;(4)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不同符号系统的意义构建提供了新的机会,同时制约着意义的产生;(5)学生作品中呈现了多种符号间的关系模式。 目前中国对于多模态读写能力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直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的研究在理论上和教学实践上均具有重要意义。理论上,本文尝试构建多模态话语分析模型,特别是跨符号关系的分析模型,对于多模态话语分析和多模态语境下语言教学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还尝试发展多模态教学模式,特别是针对“设计”理念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多模态读写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实验证明,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本文提出的理论框架,对于正确理解多模态读写能力的含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于学生多模态读写能力的发展和建立有针对性的培养多模态读写能力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大启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付蓓;;多模态化的英语写作教与学[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曲颖;;大学英语教学多模态性对于解除中介语石化的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19期
3 杨春慧;;贺岁片《大笑江湖》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电影文学;2011年07期
4 江华珍;陈清;;论多模态PPT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琼州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徐畔;;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形体诗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02期
6 付蓓;;多模态化英语写作教学的认知意义[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8期
7 高蕊;赵滨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多模态话语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2期
8 付磊;;基于“多模态理论”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CAI软件评价[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9 项春娜;;从社会符号学研究视角看多模态话语分析——以2010年南非世界杯为例[J];科技信息;2011年10期
10 摆贵勤;;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认知意义[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1 陈瑜敏;;多模态教学环境下英语读写研究的新进展——《新读写与英语课程:多模态视角》评介[J];英语教师;2011年05期
12 吴雪颖;;基于改编电影的英美文学多模态教学模式探析[J];电影文学;2009年22期
13 朱娟娟;刘宇红;;公益广告的多模态解读——以汶川大地震的一幅公益广告为例[J];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06期
14 朱慧玲;;多模态语境下英语教学的思考[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5 陈瑜敏;;奥运电视公益广告多模态评价意义的构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6 张征;;多模态PPT演示教学与学生学习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外语;2010年03期
17 都婧婧;;英语电影视频语篇与视听说教学[J];电影文学;2011年08期
18 龚晖娟;;英语原版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09年11期
19 张帮印;;话语意义的多模态构建——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为例[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9年02期
20 万镭;;情景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使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2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宁;;严重脑血管病人的多模态监测[A];第二届中西医结合脑病诊治新进展高级研讨班专家讲义及论文汇编[C];2010年
2 梁胜;张春富;李彪;;干细胞追踪用PET/SPECT/MRI/Fluo多模态探针设计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3 向良忠;邢达;杨思华;;光声肿瘤分子成像[A];第七届全国光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李丹;林超;吕中伟;;多模态磁性-荧光可降解纳米探针的研制及成像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5 王志刚;;模态超声造影剂研究进展[A];2010年超声医学和医学超声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梁坚;杨永臻;;一种多模态自适应模糊控制器[A];199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暨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上册)[C];1995年
7 杨陈科;陶霖密;;情感信息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A];第一届建立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5)论文集[C];2005年
8 黄本才;齐辉;陈勇;;体育场悬挑屋盖多模态和交叉项对风激动力响应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03年
9 党军;;双语词典的多模态化——用户·词典·编者[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钟若飞;郭华东;王为民;朱博勤;;SZ-4多模态传感器辐射模态数据处理与应用评价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征;英语课堂多模态读写能力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李洁;多模态脑电信号分析及脑机接口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江旻珊;先进眼科多模态成像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刘亚楠;多模态特征融合和变量选择的视频语义理解[D];浙江大学;2010年
5 钱真;视频多模态信息处理的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6 龙锦益;脑信号分析的算法研究与多模态脑机接口[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刘洋;多模态MRI影像在矿难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中的应用[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8 时永刚;广义距离度量和多模态图像配准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4年
9 潘鸣威;多模态视角下的口语交际能力:重构与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刘典婷;红外与可见光人脸图像的融合识别算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向静;图像中的意义与媒体的意识形态:西藏3.14事件新闻图像的多模态语篇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2 王璐瑶;隐喻视角下的广告多模态[D];南京大学;2011年
3 封晓瑞;多模态反射荧光实时共聚焦成像系统的研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4 崔燕;平面公益广告互动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5 闫兆法;基于多模态粒子群优化的社会网络分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峰;脑肿瘤多模态医学图像可视化研究及系统实现[D];浙江大学;2004年
7 李翔;基于统计模型的多模态医学图像配准[D];浙江大学;2002年
8 张海哲;多模态医学图像配准方法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9 白美娴;教育博客中意义构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西南大学;2010年
10 相玲玉;奥运会会徽互动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浙江大学教授 胡晓云 本报记者 孙鲁威;坚持多模态产业模式[N];农民日报;2011年
2 记者 刘垠;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疾病[N];大众科技报;2009年
3 记者 刘正午;贺斌:站在读脑技术前沿[N];医药经济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罗朝淑;多模态神经成像:让大脑病灶无处可逃[N];科技日报;2010年
5 ;空间实验热点播报(之二)[N];中国航天报;2003年
6 傅小兰;人机交互中的情感计算[N];计算机世界;2004年
7 中科院自动化所 陶建华 谭铁牛;让计算机更善解人意[N];计算机世界;2005年
8 本报记者 武汉 摄影记者 刘小戎;架一座业界的桥[N];网络世界;2002年
9 记者 顾德伟;F/A—18“大黄蜂” 多用途战斗攻击机[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10 李洁尉 覃善萍;围歼“头号杀手”行动启动[N];广东科技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