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库的唐代新词语研究
【摘要】:唐代是词汇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上承中古,下启近代,传承词和新生词都很多,类型多样。论文以《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中收录的首例为唐代文献的词为采集范围,通过对其进行检索排查,建立唐代新词语料库;根据唐代文献补充相关新词,以〖〗习标识。在这个研究范围内,从意义、形式上描述唐代新词语的基本面貌。全文分七章,另有绪论和结语。
绪论介绍唐代新词语的研究意义、现状、内容和方法,交待语料来源和使用情况。唐代新词语研究是汉语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断代词汇研究不同于专书词汇研究的新方法。目前唐代词汇研究多集中在微观领域,宏观研究成果尚未出现。论文通过对唐代新词进行分义类、分音节形式、分词类、分结构、分语义关系的有序调查,归纳唐代词汇的特点。唐代成语相当于词,列于最后一章。
第一章是唐代类义词。从词义入手,寻找新词的系统性。根据唐代社会特点,选择具有社会时代特征的九个领域——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科举、文化、思想、科技、社会生活,类聚各领域内的相关词,在社会历史原因中研究词汇产生机制及系统。
第二章是唐代基本词汇。唐代产生的、与基本社会生活直接相关、意义简单明确、并普遍延用到近现代汉语的词是唐代基本词汇,分十四类。在社会与词汇的互动中,发现基本词汇的本质及体系。
第三章是唐代单音词。总结唐代新单音词特点、产生原因、产生方式,包括以义造词、以音造词、同源造词、词素转化成词四种。同源词包括词根同源、同族同源两类。
第四章是唐代双音节非复合词,包括连绵词、叠音词、重叠词和附加词。前三类可归为语音造词:连绵词通过语音回环连缀成词;叠音词和重叠词通过音节重叠构词;附加词是通过附加词缀造成双音词。不过汉语自身音节简单短小,缺乏丰富的专用词缀,致使这类语音和形态构词方式先天不良,能产性相对有限。
第五章是唐代双音复合词,通过语法-语义组合构词。前五节分别分析特殊名词、普通名词、动词、形容词及代词、副词、连词的语法结构、语义关系。名词最多,约占6/10,以定中式最多,其次是并列式;构成词素以名名式最多,语义关系最复杂,其次是形名式、动名式等。动词约占3/10,以并列式最多,其次为述宾式、状中式、主谓式和补充式;语义关系以述宾式最复杂。形容词约占1/10,以并列式为主,约占88%,以词素相关并列最多,其次为主谓式、偏正式。副词18个,连词16个,代词12个,数量相对不多。第六节抽样调查了初、盛、中、晚各100个词,讨论其语音结构,发现有16种声调搭配方式,以同调式(平平、上上、去去、入入)和平仄式(平上、平去、平入)居多。
第六章是唐代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合成词。这些词音节虽长,意义却比较单一,形式固定,有传承性复现性;然数量不多,按音节组合数量依次递减。
第七章是唐代成语,包括普通成语、典故成语、佛源成语,后两者只有19%,故经典性不是成语的本质特征。成语相当于词,以动词性最多,占一半以上;名词性约有25%;形容词性只有15%。对称性、稳定性是成语的重要特征。
结语总结了题目内涵和唐代新词语的总体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