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660kV银东直流输电系统恢复研究

陈红  
【摘要】:高压直流输电由于其许多独特的优点,在远距离输电和大型互联电网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电力系统采用交直流互联电网。随着HVDC和FACTS等新型装置投入电力系统,一方面大大增加了系统的可控程度和输电能力,另一方面也使系统的动态特性变得更为复杂,给电力系统分析领域带来新的挑战。由于现代社会对电力供应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停电事故造成的后果日趋严重,一旦发生停电事故,必须采取合理的恢复措施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系统的正常供电,以使事故停电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 由于直流输电技术的复杂性,目前各电网在制定黑启动方案时为了系统的稳定将直流输电系统的启动放在系统主干网架恢复完成之后进行,没有考虑黑启动初期启动直流输电系统的问题。而直流输电系统的尽快恢复及运行可能对整个交直流系统的恢复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有必要深入研究直流输电系统在电网黑启动的初期及交流系统网架恢复和负荷恢复阶段中的作用以及直流启动和运行控制的相关问题。 利用PSCAD/EMTDC仿真软件,针对山东电网±660kV银东直流输电系统在山东电网大停电情况下的恢复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 (1)直流输电系统启动受交流送端、交流受端以及直流输电系统本身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受端交流系统主要关注系统的强度,用交流系统短路容量、转动惯量和有效短路比来衡量;送端交流系统除了关注系统强度以外,还需关注机组升功率速率与直流启动的配合以及机组自励磁问题;直流输电系统本身需要注意其元件的可靠性以及直流输电系统启动时控制方式的选择。 (2)针对所做的研究选择了仿真工具PSCAD/EMTDC,并在此平台上建立了±660kV银东直流输电系统的详细仿真模型。 (3)对包括单极全压启动、单极0.7pu降压启动、单极0.8pu降压启动在内的三种直流输电启动方式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比较直流启动时直流输电系统注入交流系统的无功功率、直流启动时换流站交流母线过电压以及交流系统频率波动情况,得出单极0.7pu降压启动方式对电网造成的影响最小,适于启动时采用。 (4)根据直流启动时对电网造成的电压和频率的冲击,对直流输电系统启动条件进行了估算,并在山东电网大停电后初步恢复的情况下,选择了四种典型的开机方式,对四种情况下±660kV银东直流输电系统的启动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与估算值相符。同时仿真表明黄岛厂与换流站电气联系紧密,建议大停电后恢复±660kV银东直流输电系统时要尽快恢复黄岛厂。本文研究对于实际的±660kV银东直流输电系统恢复具有参考价值。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邵震;;高压直流系统换相失败对交流侧继电保护的影响[J];南方电网技术;2007年01期
2 周波;;数字控制直流输电系统静态稳定问题[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1984年02期
3 冯松奎;;柔性直流输电技术与常规直流输电技术的对比研究[J];河南科技;2011年12期
4 黄运杰;;关于高压直流电源控制系统的研究[J];硅谷;2009年11期
5 袁旭峰;程时杰;;多端直流输电技术及其发展[J];继电器;2006年19期
6 杨秀;陈鸿煜;;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电压稳定性研究综述[J];华东电力;2006年10期
7 李庚银;陈志业;杨以涵;;直流输电系统暂态谐波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8 王鹏;;2005年全国直流输电系统运行可靠性分析[J];电力设备;2007年04期
9 刘强;蔡泽祥;刘为雄;曾耿晖;;交直流互联电网暂态功率倒向及对继电保护的影响[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年07期
10 王鹏;;2007年全国直流输电系统运行可靠性分析(上)[J];电力设备;2008年08期
11 朱韬析;汲广;;广州换流站低压直流系统运行情况分析[J];蓄电池;2010年02期
12 ;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应用发展简介[J];华东电力;2010年09期
13 ;亚洲首条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投入试运行[J];低压电器;2011年09期
14 陈辉祥;黄河;;多回直流输电系统间协调控制的研究[J];中国电力;2007年04期
15 杨周悦;顾继;;基于MATLAB/SIMULINK的直流输电系统仿真模型[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6 罗隆福;郝强;时建峰;雷圆圆;倪蒙;刘福生;;基于新型换流变压器的多基频交直流互联系统的谐波特性研究[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8年01期
17 洪潮;;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和功率恢复特性的工程实例仿真分析[J];南方电网技术;2011年01期
18 贾立雄,蒋锦峰,胡小正;2003年度全国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运行可靠性分析[J];电力设备;2004年11期
19 殷占宝;;高压直流输电和交流输电的优缺点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3期
20 冷永杰;;交直流混合系统外网等值研究[J];中国电力;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芫萍;;直流输电系统的谐波危害及抑制措施[A];广西电机工程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2 周会高;许钒;刘朴;胡治龙;张长春;黄熹东;;晶闸管阀运行试验系统仿真研究[A];2010输变电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玲海;;110kV以上电容器装置桥差保护探讨[A];二○○二电力电容器学会论文集[C];2002年
4 周孝信;;面向21世纪的电力系统技术[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白继彬;;三峡工程与高压直流输电[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王晓利;李军;梁满贵;林碧琴;;基于H.323的企业多媒体信息交流系统[A];中国电子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7 蒲晓羽;王林虎;许明;朱耀辉;;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体系的研究[A];2006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赵守运;王钢;李海峰;;逆变侧交流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对VSC-HVDC的影响[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9 岳连生;;电子计算机接地[A];第六次全国计算机安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1年
10 韩祯祥;徐政;;直流输电中的多馈入问题[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春义;新型混合双馈入直流输电系统的基础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2 李勇;感应滤波理论及其在直流输电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3 于春光;计及直流接入的交流系统故障计算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陈清玉(Tran Thanh Ngoc);新型换流变压器在直流输电系统中运行特性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5 邱大强;柔性直流输配电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6 周俊;交直流电网数字物理混合仿真技术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张杰;新型换流变压器故障建模及保护原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郑超;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数学建模与仿真分析[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6年
9 王茂海;基于广域测量信号的直流输电系统非线性调制策略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10 陈谦;新型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的运行与控制[D];东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红;±660kV银东直流输电系统恢复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张群;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硬件平台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2年
3 邓明;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及其无网侧电动势传感器控制技术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罗敬华;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滤波器故障分析及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国洪觅;基于二极管箝位型五电平换流器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1年
6 吴迪;机电暂态仿真中直流输电系统控制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韩笑;多端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稳态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8 雷园园;基于新型换流变压器的直流输电系统控制方式及其故障特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夏健全;计及控制保护动作信息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刘翀;多直流馈入系统运行特性分析[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姚雷;公司启动跨区电网直流输电系统隐患排查治理工作[N];国家电网报;2009年
2 蓝旺;南方电网直流输电系统运行平稳[N];中国电力报;2004年
3 记者 姚雷;葛南直流输电系统国产化综合改造完成[N];国家电网报;2010年
4 记者 钱怡;20日苏州进入世博保电期[N];苏州日报;2010年
5 记者 王渊 商棠 实习生 崔宁;天威保变 新技术产品超过八成[N];河北经济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路晓冰;特高压直流项目:西门子年末的狂喜[N];中国电力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凌维;云广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单极投产[N];中国工业报;2010年
8 记者 房晓童;±800千伏级直流输电工程施工验收系列标准出版发行[N];国家电网报;2009年
9 孙玉峰 李建国;世界顶级高压直流系统设计者[N];中国企业报;2010年
10 记者 周其俊;“西电东送”首次抵沪[N];文汇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