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波时频分析的工程机械驾驶室噪声源识别研究
【摘要】:现今,噪声已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大污染,因此对噪声控制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噪声源识别技术是对噪声实现有效控制和深入研究的前提,在噪声控制总体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对噪声源识别方法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有理论价值和工程价值的成果,值得我们借鉴。随着国内制造业水平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国内工程机械噪声限值新国标的实施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新的压力。工程机械驾驶室噪声是多种噪声的复合叠加,声源众多。只有了解主要噪声源的位置和特性,才能进一步制定有效的噪声控制措施,从而达到降低驾驶室噪声的目的。
本文以某型号推土机驾驶室为例研究该类型工程机械驾驶室内噪声源的识别。首先对该推土机进行了多工况、多点的振动和噪声源测试,通过对推土机驾驶室空气噪声以及驾驶室内固体声的分析,确定影响司机耳旁噪声的主要噪声源、振动源,为推土机低噪声技术改造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系统分析了驾驶室外噪声,发现噪声水平较高处出现在发动机和冷却风扇附近。小波变换在时频域都具有良好的局部性,能有效地从信号中提取信息,小波包分析提供了比小波分析更精细的方法,基于上述优点本文将小波包变换用于驾驶室内振动信号的分析。对测取的振动信号,利用小波包进行三层分解重构,以信号的能量分布构造信号的特征向量。依据特征向量得到各信号之间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噪声信号和振动信号的相关程度,体现了振动对耳旁噪声影响的程度。以此为主要研究方法,由耳旁噪声和振动信号的相关系数逐步确定主要噪声源。以分析结果为依据,采取相应的隔声、隔振等改进措施。分析不同阶段和最终改进阶段的测试结果,得到如下结论:驾驶室耳旁噪声主要是发动机的振动能量通过机械结构的振动及驾驶室底板覆盖件振动等途径进入驾驶室,进而由振动产生噪声;本文利用小波分析工具对驾驶室噪声源进行识别的方法简洁、高效。
|
|
|
|
1 |
段敏,石晶,鲁晓丽;发动机噪声源识别的试验方法[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2 |
岳东鹏,郝志勇,刘月辉,段秀兵,宋宝安;柴油机表面辐射噪声源识别的研究[J];汽车工程;2004年05期 |
3 |
李晓明;李惠彬;;载货车辆噪声源识别的试验研究[J];上海汽车;2006年03期 |
4 |
李林凌;郑四发;郝鹏;连小珉;李克强;;重型汽车噪声源识别及其控制研究[J];汽车工程;2007年05期 |
5 |
郝鹏;郑四发;连小珉;;运动噪声源的时域传递路径模型及贡献率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12年08期 |
6 |
刘树功;;噪声源识别的平板理想化法[J];振动与冲击;1987年04期 |
7 |
王伯良;;东方红—150拖拉机噪声源识别[J];机械强度;1988年03期 |
8 |
陈端石;柴油机噪声源识别的实验研究[J];应用声学;1989年02期 |
9 |
谢春,江泽欣,田振华;离心风机的噪声源识别[J];吉林工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
10 |
武珮,柏大棨;爪式粉碎机噪声源的识别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1990年03期 |
11 |
武珮;柏大棨;;爪式粉碎机噪声源的识别分析[J];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
12 |
廖权来,罗玉涛;后置发动机客车噪声源的识别[J];汽车技术;1995年11期 |
13 |
黄其柏,王雪川,卢文祥,师汉民;分布噪声源诊断的偏相干理论与方法[J];声学技术;1995年03期 |
14 |
孙嵩松;李志远;陆益民;陈品;;基于声强技术的发动机噪声源识别研究[J];汽车工程;2014年01期 |
15 |
毛文雄,吕广庆;卷接机噪声主被动联合控制技术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2年03期 |
16 |
郝志勇,刘月辉,毕凤荣,韩军;乘用车柴油机噪声源识别方法的试验研究[J];内燃机学报;2004年02期 |
17 |
岳东鹏,郝志勇,刘月辉,韩军;柴油机表面噪声源识别的试验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4年06期 |
18 |
常思勤,时岩;噪声自动分析系统简介[J];摩托车技术;2005年11期 |
19 |
梁杰,王登峰,高印寒,吴丹;复声强分析系统在车内辐射噪声源识别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学报;2005年11期 |
20 |
李兵;杨殿阁;邵林;连小珉;;基于波束形成和双目视觉的行驶汽车噪声源识别[J];汽车工程;2008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