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地区粮食作物咸水补灌技术研究
【摘要】:合理开发利用微咸水,是缓解山东省淡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手段之一。为微咸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课题,合理利用微咸水,提高微咸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于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鲁北地区地处黄泛平原区,是山东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是冬小麦、夏玉米的主要种植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鲁北地区淡水资源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而鲁北浅层地下微咸水资源较为丰富,充分利用浅层地下微咸水是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途径之一,本文鲁北平原区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的微咸水补灌试验,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微咸水安全灌溉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实践,充分探讨了秸秆还田下微咸水补灌土壤盐分消长规律以及对作物产量影响、小麦、玉米长期微咸水补灌的土壤盐分和水分阈值。建立了鲁北地区粮食作物微咸水补灌技术模式和应用技术规程,实践表明,作物在适合的时机和条件进行微咸水灌溉,在采取一定的措施下,微咸水灌溉是安全的。相对旱作而言,微咸水灌溉的作物产量有大幅度提高。
鲁北地区粮食作物微咸水补灌技术对于指导当地灌溉,加大微咸水利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鲁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
|
|
|
1 |
蔺海明,牛俊义,秦舒浩;陇中半干旱区小麦和玉米补灌效应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1年04期 |
2 |
高鹤;;麦积区南山万亩优质花牛苹果基地的补灌灌水定额研究[J];甘肃科技;2010年06期 |
3 |
周侃,秦富华,权建民;雨水集流补灌是开发旱作农业生产潜力的有效途径[J];甘肃农业科技;1997年01期 |
4 |
王仁如;高寒山区麦茬番茄补灌栽培法[J];河北农业;2002年04期 |
5 |
卫三平,张治国,刘志刚;梯田地集流补灌措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年03期 |
6 |
许迪,丁昆仑,蔡林根,P S Minhas;黄河下游灌区农田排水再利用效应模拟评价[J];灌溉排水学报;2004年05期 |
7 |
卫三平,张治国,刘志刚,王静杰,崔峰,石生新,茹克悌;梯田聚流补灌增产效果研究[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2年04期 |
8 |
任稳江;李国华;;半干旱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补灌效应[J];甘肃农业科技;2010年08期 |
9 |
葛林;梁威威;王志强;林同保;;拔节期补灌对豫中冬小麦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
10 |
曹国璠;半干旱区发展集雨节灌农业的效益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9年02期 |
11 |
尹光华,刘作新,蔺海明,张志山;旱农区不同种植模式作物最佳补灌时期和适宜补灌量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0年01期 |
12 |
马进福,张小田;干旱山区马场科技扶贫项目大旱之年显成效[J];青海农林科技;2002年02期 |
13 |
缪祥辉,王燕钧;青海东部旱区旱农田匮乏型补灌的水分调控及其技术体系研究[J];青海农林科技;2004年04期 |
14 |
曹国璠;半干旱区集雨节灌农业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2000年12期 |
15 |
尹光华,蔺海明;旱地春小麦集雨补灌增产机制初探[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1年02期 |
16 |
张正斌,黄占斌,张富,尚新明,许富珍;汇集雨水补灌农技措施研究初报[J];水土保持通报;1998年04期 |
17 |
王勇;陇东旱塬休闲期农田雨水收集及补灌技术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3年05期 |
18 |
沈晖;田军仓;宋天华;;旱区老压砂地甜瓜配方施肥技术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1年05期 |
19 |
沈晖;田军仓;宋天华;;旱区压砂地甜瓜平衡施肥产量效应研究[J];节水灌溉;2011年11期 |
20 |
崔欢虎,张鸿杰,徐建兵,马爱萍,池宝亮,陈奇恩;地膜穴播小麦集水有限补灌技术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199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