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矢状窦栓塞继发脑出血的SWI研究
【摘要】:目的:
利用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SWI)技术探讨上矢状窦栓塞后脑实质出血患者脑髓静脉的改变情况及其与脑出血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或/和临床随访确诊的14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常规MRI、MRV及SWI表现(栓塞组),同时随机选取年龄、性别与栓塞组相匹配的14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I、MRV及SWI检查(对照组),比较栓塞组及对照组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本文髓静脉测量评价的标准是依据所划定区域相位值的大小进行评价。
采用美国GE Signa EXCITE HD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及头部8通道相控阵线圈,对14例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全部行轴位T1WI-FLAIR、FSE-T2WI、T2WI-FLAIR、 SWI及MRV序列检查。应用计算机后处理软件对SWI原始图像进行处理,得到校正后的磁矩图和相位图。
常规MRI序列包括横断T1加权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1-weighted 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Sequence, T1FLAIR)(TR2675ms, TE23ms、 TI860ms)、快速自旋回波(FSE) T2WI (TR4600ms, TE110ms)、T2加权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weighted 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Sequence, T2FLAIR)(TR9602ms, TE117ms, TI2400ms)、DWI (TR6000ms、TE82ms、b=0.1000s/mm2),层厚5mm,层间距1.5mm。SWI扫描参数如下:TR32ms, TE20ms, FA15°,层厚2.0mm,矩阵320X384, FOV240mm×240mm。容量扫描模块中心与前后联合连线相一致,层块内采集60层。SWI扫描同时获得原始磁矩图像和原始相位图像。
将所得数据传到adw4.3工作站,应用Functool软件对SWI图像进行后处理。原始相位图像受相位混叠和背景磁场的影响须经相位展开和高通滤波处理,滤波器选择32×32,形成校正相位图像。校正相位图相位值取值范围为(-π,+π)。应用3-DMIP软件对校正后的磁矩图进行最小信号强度投影得到轴位MinIP图(SWI-MinIP)。在校正后的磁矩图上观察脑实质内出血灶并选择肉眼观察存在大脑髓静脉增多扩张的脑白质区,把校正相位图上同一位置作为病变组,与病变同一层面的镜像对称正常脑白质区为对照组1,健康志愿者与病变同一层面上位置、面积、形态均与病变组一致的脑白质区为对照组2。测量所选脑白质区的相位值。所选脑白质区均以椭圆形标出,面积为221~597mm2之间。同时观察并分析脑实质内出的位置、数目和出血面积与脑髓静脉改变的关系。
所得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R×C表资料的卡方检验,分析T1WI-FLAIR、FSE-T2WI、T2-FLAIR和SWI序列对显示脑实质内继发出血灶的敏感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T1WI-FLAIR、FSE-T2WI、T2WI-FLAIR及SWI序列对继发性扩张的大脑髓静脉的显示情况,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法,比较SWI校正相位图上分别测量的大脑髓静脉明显增多扩张脑白质区(病变组)、其对侧镜像正常脑白质区(对照组1)和健康志愿者与病变组相同位置脑白质区(对照组2)的相位值(PV),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4例上矢状窦栓塞患者SWI序列检出有脑内出血者12例,出现率为85.71%。其中单发者1例,多发者11例(单侧多发者2例,双侧多发者9例);出血位于大脑半球者11例,位于小脑者0例,大脑及小脑受累者1例,累及脑干者0例。共检出出血灶总数目为47个,T1WI-FLAIR检出22个、FSE-T2WI检出25个、T2WI-FLAIR检出23个,SWI检出47个(其中微出血灶22个,仅在SWI序列可见)。SWI序列较T1WI-FLAIR、FSE-T2WI、T2WI-FLAIR序列对脑出血灶的检出数目明显增多(P0.05)。SWI校正相位图上病变组选择髓静脉明显增多扩张的脑白质区43处测得相位值为-0.571~0.104,平均-0.051;对照组1相位值为-0.047~0.079,平均0.010;对照组2相位值为-0.045~0.056,平均0.014;病变组相位值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1和对照组2相比,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脑出血发生于髓静脉扩张区及其周围的数目为41个,常规序列可见出血灶均发生在髓静脉扩张区,且髓静脉扩张较明显区出血面积较大。另外6个微出血灶与髓静脉扩张区未见直接相关。
结论:
1,上矢状窦栓塞后继发脑实质出血的发生率为85.71%;
2,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对上矢状窦栓塞脑实质出血灶的检出敏感性高于MRI常规序列,可发现常规序列检测不到的微出血灶;
3,上矢状窦栓塞患者存在脑髓静脉的增多、扩张,且可利用相位信息为其提供量化依据;
4,脑出血灶部位和而积与髓静脉扩张的范围及程度基本一致,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
|
|
|
|
1 |
李建华;脑髓静脉[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年10期 |
2 |
毛军杰,王俊;颈髓静脉性血管瘤并出血一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年05期 |
3 |
刘凤英;田牛;;大鼠骨髓静脉血流量的测量方法及照射后的改变[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83年03期 |
4 |
朱文珍!430030武汉,王承缘!430030武汉,周义成!430030武汉,漆剑频!430030武汉;脑静脉畸形MRI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年02期 |
5 |
潘德利;脑静脉畸形的MRI诊断[J];青岛医药卫生;2003年04期 |
6 |
胡锦清,沈建康,林东,王健;脑静脉发育异常的诊断及治疗(附3例报告)[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1998年01期 |
7 |
苏正,黄庆,尹方明,李铁林,凌锋;脑静脉畸形的血管影像学诊断[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年03期 |
8 |
胡锦清,徐冶敏;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8年06期 |
9 |
李威!300052,刘松龄!300052,张云亭!300052;Gd-DTPA增强MR扫描对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年07期 |
10 |
洪杨;读片窗[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5年01期 |
11 |
陈胜利,陈国东,黄子诚;脑发育性静脉血管异常的影像学探讨(附2例报告)[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4年04期 |
12 |
高强;贺业新;李军东;徐成;;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静脉畸形中的诊断价值[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
13 |
刘亮
,郑晓梅;脑膜瘤周围脑水肿的发生与静脉受阻的关系[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9年04期 |
14 |
黄源义,胡久益,刘四斌,黄江华;脑静脉畸形的MRI诊断[J];罕少疾病杂志;2005年03期 |
15 |
李冬梅;秦明;孙楠楠;尚英玉;吴振坤;古光君;易梅;;CT与MRI用于脑静脉扩张畸形诊断的比较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年05期 |
16 |
李文贵;;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MRI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年01期 |
17 |
张小峰;蔡艺灵;李薇;崔永强;;脑静脉血管畸形一例[J];中国卒中杂志;2008年10期 |
18 |
高光峰;龙淼淼;夏爽;祁吉;;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10年08期 |
19 |
任智英;;脑静脉性血管瘤[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8年02期 |
20 |
周文辉;王琴;胡久益;谢孝平;;脑静脉畸形的MRI诊断(附8例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