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mTOR抑制剂缓解比格犬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张卫光  
【摘要】:研究背景: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的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主要与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 EBI)和接下来出现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 CVS)有关。尽管现在有许多针对CAS的治疗方法,但成功治疗的情况并不多见,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仍是困扰大多数研究者的难题之一。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在调节细胞的生长、增殖、存活和蛋白质合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TOR是PI3K/PKB (protein kinase B, PKB)信号通路下游的一个效应蛋白,包括2种下游底物蛋白:70S核糖体6激酶S6K1(p70S6kinase protein, S6K1)和4E-BP1(4E-binding protein1,4E-BP1)。 作为一种蛋白激酶,mTOR在细胞内形成了两种主要不同的多蛋白复合物,分别为mTORCl和mTORC2。雷帕霉素(rapamycin, mTOR抑制剂)仅能抑制mTORCl。AZD8055是一种新型的mTOR抑制剂,能抑制:mTORC1和mTORC2,进而抑制mTOR的活性。但mTOR抑制剂在血管痉挛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 目的: 采用犬两次注血法制作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旨为研究mTOR通路蛋白在SAH后发生CVS时在血管壁,尤其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表达情况,观察它们在调节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应用mTOR复合物1抑制剂(雷帕霉素)和mTOR复合物1/mTOR复合物2(mTOR Cl/mTOR C2)抑制剂(AZD8055),通过对mTOR通路下游蛋白P70S6K1和4E-BP1,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等能够与增殖活动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观察,以研究mTOR信号通路中的重要因子,如mTCR、P70S6K1和4E-BP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程中的作用及可能的引发CVS的机理。 材料与方法: 实验动物为30只比格犬,雌雄不分,体重15~20kg。随机平均分成5组,即假实验组(Sham, n=6),蛛网膜下腔注血组(SAH,n=6),蛛网膜下腔注血组结合应用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 DMSO)组(SAH+DMSO, n=6),蛛网膜下腔注血组结合应用雷帕酶素(2mg/kg体重,SAH+RAPA, mTORCl抑制剂,n=6)和蛛网膜下腔注血组结合应用AZD8055(2mg/kg体重,一种mTORCl/mTORC2抑制剂)组(SAH+AZD8055, n=6)。动物采用乙酰丙嗪、阿托品和甲苯噻嗪全身麻醉后,在实验当天(d0)和实验后的第2天(48h),穿刺针刺破寰枕膜,放出适量脑脊液,将自体股动脉的血液注射到蛛网膜下腔(小脑延髓池),建立犬的蛛网膜下腔的两次出血模型,在实验的当天(d0)和第实验后的第7天(d7)行血管造影,观测动物的临床行为学改变、基底动脉的直径。取基底动脉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基底动脉的形态学变化及其血管壁中mTOR、P70S6K1、4E-BP1和PCNA的表达。 结果: 肉眼观察,蛛网膜下腔内有大量的凝血块分布于脑干的腹侧Willis环的周围,即出现在延髓腹侧的延池、中脑的脚间池和视交叉池,以及基底动脉的周围。血管造影图像中,7天(d7)的基底动脉的平均直径,与假实验组相比,SAH组和SAH+DMSO组均出现了严重的基底动脉痉挛p0.05)。而SAH组和SAH+DMSO组的7天(d7)与0天(d0)的基底动脉的平均直径的百分比分别是34.3±19.84%和38.4±10.26%,而假实验组的基底动脉的平均直径百分比是93.9±5.01%。在SAH+RAPA组和SAH+AZD8055组可见中度的血管痉挛,SAH+RAPA组和SAH+AZD8055组的7天(d7)与0天(d0)基底动脉的平均直径的百分比分别是62.3±15.92%和65.2±10.34%,与SAH组和SAH+DMSO组相比,可见显著性差异(p0.05)。 在临床行为学饮食评分方面:从第2天到第4天,与SAH组相比,SAH+RAPA组和SAH+AZD8055组动物的饮食情况明显好转,在实验后的5天至7天间,仍可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ANOVA)。但SAH+RAPA组和SAH+AZD8055组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ANOVA)。在活动度评分方面:在实验后的6天至7天,与SAH组和SAH+DMSO组相比,SAH+RAPA组和SAH+AZD8055组动物的活动度明显增强,可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ANOVA)o但SAH+RAPA组和SAH+AZD8055组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ANOVA)。在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方面:大多数的实验动物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地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在所观察的各组间的统计学差异不明显(p0.05)。 通过对基底动脉的HE染色后的形态学观察,SAH组可见明显的血管痉挛,即基底动脉发生了明显的收缩,管壁增厚,管腔直径明显缩小,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由于收缩而变短,内弹力膜弯曲呈锯齿状,部分内皮细胞失去了连续性并从内弹力膜上脱离。SAH+RAPA和SAH+AZD8055组动物的基底动脉可见中等程度的血管痉挛。而假实验组(Sham)动物的基底动脉未见血管痉挛的表现。 与假实验组的动物相比,在SAH组和SAH+DMSO组中,基底动脉各层中,尤其是平滑肌细胞中的mTOR、P70S6K1、4E-BP1和PCNA的免疫组化染色均很明显。用雷帕霉素和AZD8055治疗的两组动物中,mTOR、P70S6K1、4E-BP1和PCNA的染色则都有明显的减弱。双荧光和三荧光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基底动脉的各层中,尤其是在平滑肌层中,均可见mTOR、P70S6K1和PCNA的表达。双色和三色免疫荧光图像提示:mTOR与P70S6K1和PCNA共存。使用高变焦放大摄像,染色证实mTOR、P70S6K1和PCNA共同定位于血管平滑肌细胞中。 Western blotting显示了血管痉挛动脉中(?)mTOR通路分子标志物的表达,与假实验组相比,在蛋白电泳条带上,可见SAH组和SAH+DMSO组动物中,痉挛的基底动脉中的mTOR、P70S6K1、4E-BP1和PCNA的表达均有明显增加。雷帕霉素和AZD8055明显抑制了mTOR、P70S6K1、4E-BP1和PCNA的表达,可见显著地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两种抑制剂治疗组之间、SAH组和SAH+DMSO组之间,mTOR、P70S6K1、4E-BP1和PCNA的表达未见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结论: 本研究显示:在SAH后,mTOR通路的活化可能通过启动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从而参与了基底动脉痉挛的调控;在基底动脉中观察到了mTOR通路的mTOR、P70S6K1和4E-BP1与PCNA等多种因子的表达;应用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和AZD8055后,mTOR、P70S6K1、4E-BP1和PCNA等因子的表达出现明显的变化,并可明显解除基底动脉的痉挛,改善动物的饮食和活动度等临床表现。而受(?)mTOR蛋白信号通路调节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血管痉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抑制(?)mTOR通路的活性,脑血管痉挛出现缓解,这可能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重要途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常冰玲;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3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年07期
2 纪列伟;黄旭;;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的防治[J];河北医学;2009年01期
3 姜昆;崔荣;;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50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年08期
4 刘丽娟,苏兰若;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5 汪慧,曹贵方,何雯,张井红,夏一鲁,沈扬;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循环动力学参数的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年07期
6 ;抢救蛛网膜下腔出血长期昏迷1例报告[J];华中医学杂志;1973年04期
7 彭本礼;姜亚平;;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85例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1988年02期
8 何显耀;;蛛网膜下腔出血[J];滨州医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9 马敏珊;董季平;;42例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分析(附42例CT扫描)[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1991年06期
10 赵阿娣;杨景岩;方彬;黄艳春;;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与一般疗法的配对对比分析[J];黑龙江医学;1992年02期
11 宋治;王风霞;黄怀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1993年04期
12 孙希华;王玲媛;;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4年03期
13 刘宏奇;腰穿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05年03期
14 姜静波,全岗山,赵明伦;终池置管脑脊液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40例[J];临床荟萃;2005年13期
15 余亚娟,陈克非,周云;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心电图变化与预后关系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年03期
16 姜国林;蛛网膜下腔出血继胼胝体出血1例[J];临床荟萃;2005年15期
17 王万勤;余永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年03期
18 邱大石;;产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1例[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9 飯原弘二;侯率;;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指南[J];日本医学介绍;2006年10期
20 邹昕颖;赵性泉;;多发性动脉瘤[J];中国卒中杂志;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冰;;反复发作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对策[A];全国神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戴宗飞;张子轩;邓雪飞;陈丹;韩卉;;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脑深静脉痉挛的磁共振观察[A];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1年
3 庄景甫;;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响预后的因素[A];华东地区第二次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3年
4 吴大鸿;吴立新;;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A];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万金中;;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循环动力学参数的影响[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首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程菊云;;16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情观察及护理[A];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吕发金;谢鹏;罗天友;何怡红;张志伟;孙晓川;牟君;方维东;;数字减影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8 莫丽冬;黄慧玲;李鸣华;王辰;范维佳;;亚低温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脑组织间液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9 张晓梅;陈英娜;;复方羊角胶囊加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头痛[A];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神经病学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刘平立;;一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损伤程度评定及分析[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卫光;mTOR抑制剂缓解比格犬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荆朝晖;自噬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周乐杜;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肝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靶向干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孙倩;mTOR通过上调PKM2促进肿瘤细胞有氧糖酵解[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5 宋筱筱;mTOR通过减轻心肌细胞炎症反应介导压力负荷下的心功能保护作用[D];浙江大学;2010年
6 刘奕;mTOR、MPF在细胞及口腔肿瘤生长与增殖中的调控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7 李响;CT灌注技术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缺血病变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8 陈伟;mTOR通路在巨噬细胞介导肿瘤新生血管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李志清;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及其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10 刘喆;非小细胞肺癌mTOR信号传导通路的初步研究[D];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芬英;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经鼻给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2 雷波;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皮质中VDAC1的表达与早期脑损伤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3 钱心炜;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额叶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的表达及尼莫地平的神经保护作用[D];苏州大学;2010年
4 王嘉炜;葛根素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鹿明;辛伐他汀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及脑干Akt/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6 游鸿海;细胞色素C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7 谢丽华;法舒地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系统评价[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8 伍伟俊;eNOS基因转染兔脑动脉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谢富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兔血浆BNP、ET-1水平的药物干预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10 吴琪;蛛网膜下腔出血后Nrf2-ARE通路于血管中表达及与脑血管痉挛相关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衣晓峰 王慧颖;我国蛛网膜下腔出血研究获重要进展[N];黑龙江经济报;2011年
2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 余剑波;“霹雳样”头痛,警惕蛛网膜下腔出血![N];医药经济报;2011年
3 衣晓峰 王慧颖 记者 韩雪;蛛网膜下腔出血研究获突破[N];黑龙江日报;2011年
4 麦迪信;皮肤测试 预测蛛网膜下腔出血[N];医药经济报;2002年
5 赵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6 本报记者 白毅;mTOR信号通路为肿瘤治疗提供新靶点[N];中国医药报;2010年
7 驻京记者 李瑶;mTOR提供癌症治疗新思路[N];医药经济报;2010年
8 樊哲江;蛛网膜下腔出血 介入治疗防复发[N];大众卫生报;2003年
9 王惠英 臧海玉;精神异常者要警惕蛛网膜下腔出血[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10 龚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