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CT在小儿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与经胸壁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对比研究,评价双源CT低剂量扫描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47例临床诊断为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最终入选45例。所有患儿同时行TTE和双源CT低剂量扫描,两种检查间隔时间为1-9天。其中,男28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11个月(范围2月-63月),平均体重为12.8kg(范围5.8-28kg);平均心率112次/分(bpm)(范围87-146bpm);平均发热时间约38天(范围13-196天)。所有纳入对象均表现为持续发热、口腔黏膜充血,眼结膜充血,躯干部皮疹,15例患者表现为草莓舌,20例患者表现为指/趾端脱皮。所有患者均符合川崎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冠状动脉按照13段分段法,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在双盲的情况下独立阅片,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按照5分法进行:1=图像质量优秀,无运动伪影;2=轻度伪影或一个阶梯样伪影;3=≥2个阶梯样伪影或轻度血管搏动伪影;4=重度血管搏动伪影,评价受限;5=冠状动脉节段无法识别。川崎病的危险分级按照2004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发表的关于川崎病诊断、治疗及长期管理的声明(5级危险分层)为准。Cohen's k-test评价2名放射科医师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动脉瘤数量、位置、长径、直径及危险分级的诊断一致性;Bland-Altman分析法评价TTE与低剂量CT的诊断一致性。记录所有患儿的辐射剂量参数:CTDIvol,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
结果:45例临床疑诊川崎病患者均成功完成冠状动脉CT低剂量成像和TTE成像,并获得可诊断图像;CT低剂量扫描的可诊断冠状动脉节段比例为90.94%(532/585),TTE可诊断节段比例为29.91%(175/585)。
1.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结果:
2名观察者对冠状动脉节段的评分分别为(2.12-0.7)分和(2.07±0.5)分,平均分为2.10±0.8;2名评价者对冠状动脉的主观图像的评分具有较高的诊断一致性(k=0.85)。可诊断冠状动脉节段为90.94%(532/585);2名评价者对血管长径及直径测量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长径k=0.83,直径k=0.87)。
其中,29例患者被低剂量CT诊断为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瘤样扩张(n=10)/动脉瘤(n=98)/血管扩张(n=17)。28例均被诊断为川崎病危险分层第Ⅳ级,1例诊断为川崎病危险分层第Ⅴ级。10个动脉瘤和4个血管扩张内可见血栓形成;2例患者合并冠状动脉钙化,1例患者见单支冠状动脉闭塞。
2.超声检查血诊断结果
29例患者被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超声共检出4个瘤样扩张,52个动脉瘤和11血管扩张。其中,8个动脉瘤和4个血管扩张内可见血栓形成;2例患者见钙化,未见冠状动脉狭窄病例。26例被诊断为川崎病危险分层第Ⅳ级,3例被诊断为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分层第Ⅲ级。
3.低剂量CT与TTE的诊断一致性
对于低剂量CT与TTE共同显示的4个瘤样扩张,52个动脉瘤和11血管扩张,两种检查方法对病变的位置及大小评价结果一致性好。CT低剂量测得的平均直径为(0.74±0.32)cm,TTE测得的平均直径为(0.74±0.29)cm;Bland-Altman测得的二者偏移为2.3%,一致性的上、下限值分别为33.8%,-27.5%。低剂量CT测得的长径平均值为(2.07±1.31)cm,TTE测得的平均值为(2.01±1.31)cm;Bland-A1tman测得的二者偏移为-2.0%,一致性的上、下限值分别为25.3%,-21.6%。TTE与低剂量CT在血管长径、直径方面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4.辐射剂量
45例患者的平均CTDIvol为(0.95±0.22)mGy,平均DLP为(10.0±2.72) mGy*cm。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0.59±0.23)mSv,范围为(0.36-1.17)mSv。
结论:冠状动脉低剂量CT扫描对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尤其是远段冠状动脉病变的显示率较高,可以作为川崎病危险分级的主要诊断依据。
目的:本研究旨在讨论:1)小儿冠状动脉CTA的70kV低电压扫描方案的参数设定;2)以传统血管造影/手术为金标准,比较70kV与80kV扫描方案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
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81例临床疑诊冠状动脉病变(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畸形)的患儿资料,最终入选78例,男46例,女32例;平均年龄为38个月(范围9天-72月),平均体重为12.2kg(范围3.6-31kg);平均心率92次/分(bpm)(范围77-146bpm)。所有患儿均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根据扫描方案不同分为3组,A组:n=26,管电压80kV,对比剂用量1.5ml/kg体重,管电流按照体重调整,5kg,50-69mAs;5-10kg,70-89mAs;10-15kg,90-109mAs;15-20kg,110-129mAs;≥20kg,130-160mAs;B组:n=26,管电压70kV,对比剂用量1.5ml/kg,管电流按照体重调整,参照A组,同体重组患者,管电流提高20mAs;C组:n=26,管电压70kV,对比剂用量1ml/kg体重,其余同B组。比较三组患者的个体参数(包括:年龄、体重、性别、心率)及扫描时间、扫描范围。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独立阅片,以4分法评价总体图像质量(3:优秀;2:良好;1:可诊断;0:差),测量所有患者升主动脉根部的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及对比度噪声比。同时记录CTDIvol和DLP值,计算患儿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ED,mSv)。与手术和/或造影结果为诊断标准,计算三种扫描方案对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结果:78例患儿均成功完成冠状动脉CTA检查。各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心率、扫描时间及扫描范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共检出冠状动脉-心腔瘘3例,左冠状动脉起源肺动脉2例,冠状动脉起源变异3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8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例,单支冠状动脉2例,无冠状动脉畸形/病变6例;B组共检出冠状动脉-心腔瘘2例,左冠状动脉起源肺动脉2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8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例,单支冠状动脉1例,冠状动脉起源变异3例,无冠状动脉畸形/病变9例;C组共检出冠状动脉-心腔瘘3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3例,单支冠状动脉1例,冠状动脉起源变异2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10例,无冠状动脉畸形/病变6例。以手术和/或造影结果为诊断标准,A,B,C三组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均为100%。2名放射科医师的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0.82,0.84,0.85)。2名放射科医师对三组患儿的主观图像质量平均评分分别为2.2±0.6,2.1±0.5,2.4±0.4,组间及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80kV组(A组)与70kV组(B+C组)的CTDIvol分别为(0.98±0.23)mGy,(0.57±0.16)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5,p=0.00),DLP分别为(10.3±2.76)mGy*cm,(6.21±1.93)mGy*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1,p=0.00),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0.60±0.24)mSv,(0.39±0.10)mSv,有效辐射降低了35.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40,p=0.005)。
结论: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血管成像70kV低电压结合低对比剂用量(1.0ml/kg)能够较好的显示冠状动脉,与手术和/或造影对比,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与(80kV+1.5ml/kg)及(70kV+1.5ml/kg)扫描方案组比较,信噪比及对比度噪声比增加,且显著降低了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70kV低电压结合低对比剂用量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准确诊断小儿心脏大血管畸形的检查方法。
|
|
|
|
1 |
胡岳林,黄丽影,朱妙凤;川崎病误诊为病毒性肝炎一例[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8年01期 |
2 |
董美玲;45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1998年06期 |
3 |
陶玉,徐酉华;川崎病120例临床分析[J];华夏医学;2001年04期 |
4 |
庄建新,于永慧,韩秀珍,韩波;川崎病的不典型临床表现[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年09期 |
5 |
陈茀,袁亚波,路竑璋,田秋年;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超声心动图监测[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6 |
李静;川崎病16例临床分析[J];华中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
7 |
崔泽敏,吕兴,蔡定邦;川崎病46例临床特点与疗效评估[J];实用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
8 |
赵凤英,蒲凤萍,赵丽萍;川崎病患儿健康教育的实施[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年01期 |
9 |
宋旸;李小青;;川崎病并发胆囊积液1例报告[J];陕西医学杂志;2006年01期 |
10 |
魏晓峰;赵菁霞;周燕华;;不完全性川崎病1例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
11 |
草川三治
,金春和;小儿心肌梗塞——以川崎病为主[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78年02期 |
12 |
李福山;川崎病[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83年S1期 |
13 |
陈为敏;川崎病的心血管病变及其处理[J];临床儿科杂志;1991年01期 |
14 |
吴信,郭加强,朱晓东,陈英淳,何梅仙,胡宝琏,吕风英;川崎病合并多发性动脉瘤破裂一例[J];中国循环杂志;1991年02期 |
15 |
袁经国;;小儿“川崎病”应引起重视[J];父母必读;1993年10期 |
16 |
王霁云,张丽华,刘兆昶,隋津燕,张子昆;成人川崎病一例报告[J];天津医药;1994年05期 |
17 |
崔进国,薛春华,赵钢;川崎病胸部X线表现研究(附15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5年04期 |
18 |
央宗,王泽蓉,唐胜才;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J];中华儿科杂志;1995年03期 |
19 |
云霞,唐惠川;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川崎病12例[J];海南医学;1995年04期 |
20 |
张梦华,陈珍贵,邱学芬,高玉丽,冉隆瑞,马廉,周太光;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