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特高压输电网架结构优化与未来电网结构形态研究

杨冬  
【摘要】:基于能源资源和负荷需求逆向分布的国情,我国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2009年1月6日,晋东南一南阳一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在特高压输电核心技术以及设备国产化上取得重大突破。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由1000kV交流、±1100kV与±800kV直流构成的特高压电网,实施远距离、大规模、高效率输电,促进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集约化开发,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根据大电网发展规律,新的更高一级电压电网发展初期,将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高风险期。在构建特高压电网的过程中,我国电网将出现与输电网架结构密切相关的新的技术问题,典型的包括多级电磁环网问题、短路电流超标问题、多馈入直流相互影响问题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送出问题。如果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将给特高压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严重的隐患。为避免不合理的输电网架结构所导致的稳定破坏事故,深入开展对特高压输电网架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全面学习和借鉴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文从输电网架结构的综合评价模型研究入手,深入到具体的多级电磁环网优化分区和多馈入直流系统限流优化问题,并对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电网进行了远景设想。整个研究引入了多属性决策理论、模糊理论、复杂网络理论、多目标优化理论等,涉及到模型建立、算法求解、约束校验、策略流程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针对输电网架结构问题建立了系统的研究体系和模型。论文的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 1)考虑提高系统安全稳定性与限制短路电流水平的相互制约关系,建立了一种适用于运行规划的输电网架结构综合评价模型。引入线路或变压器过负荷指标、母线电压越限指标、暂态发电机功角差指标、暂态电压安全裕度指标、短路电流越限指标、短路容量均衡指标及系统网损指标,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不同的输电网架结构进行定量的评价。从功率转移和短路电流超标两方面对多级电磁环网运行方式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分析,仿真计算了华北一华中特高压电网的多级电磁环网运行方式,指出了多级电磁环网存在的弊端和隐患,并应用综合评价模型对多级电磁环网开、合环方案进行了定量的评价。实际系统仿真验证了所建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 2)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社团结构特性量化分析的电磁环网分区方法,将复杂网络社团结构理论应用于电磁环网分区过程,为形成电磁环网分区方案提供理论依据。考虑电力网络的线路长度及参数特性,选取线路的导纳模值作为边权重,并以此为基础定义了加权边介数和加权模块度指标;对传统Floyd-Warshall算法进行了改进,使其能够适用于存在多条等长度最短路径的网络的边介数计算;根据枢纽变电站分布情况及网络拓扑结构特性,应用GN分裂算法将电磁环网运行方式下低电压等级网络划分成若干分区;依据电力网络分裂过程中各个分区被划分出来的先后顺序形成电磁环网分区方案集合,并利用加权模块度指标宏观地衡量电磁环网分区质量。标准算例和实际系统仿真验证了所建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 3)为了协调解决短路电流超标和多馈入直流相互影响问题,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多馈入直流受端电网的限流方案多日标优化模型。通过分析各种限流措施对阻抗矩阵元素的影响,推导各种限流措施与超标站点白阻抗的灵敏度关系,提出了一种考虑限流措施灵敏度的支路筛选策略;通过分析多馈入短路比与网络结构的关系,推导出限流措施可能使多馈入短路比增大、也可能使其减小;采用开断线路和加装限流电抗器这两种典型的限流措施,以总投资成本最小、短路容量综合裕度最小、加权多馈入短路比最大为目标,应用带精英策略的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 Ⅱ, NSGA-Ⅱ),结合支路筛选策略,寻找Pareto最优的限流方案。实际系统仿真验证了所建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 4)在分析欧洲‘'Super Grid2050"未来输电网架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我国“三北”地区建设可再生能源电网的远景设想。结合“三北”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规划,给出了2020年、2030年和2050年这3个时间节点的可再生能源电网目标网架;从交直流输电方式比较、新型直流输电技术特点、多端直流输电系统发展等方面对可再生能源电网的技术可行性进行了论证。“三北”可再生能源电网远景设想是在我国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背景下提出的,根本目的是利用广域范围内的资源互补性平衡非水可再生能源的功率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减少“三北”地区储能系统的投资,为受端电网提供稳定可靠的注入电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昕伟;蔡瑞桔;尚培祥;;大电网短路容量的控制对策[J];电力设备;2003年06期
2 郑外生;;关于电网规划及新技术支持的思考[J];云南电业;2008年07期
3 吴俊勇;;“智能电网综述”技术讲座 第二讲:国内外智能电网的发展战略[J];电力电子;2010年02期
4 陈雪;;浅谈智能电网技术国家标准[J];法制与社会;2010年27期
5 李莹莹;马东;李瑾;;电网对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影响研究[J];陕西电力;2011年05期
6 迟峰;;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机遇与前景[J];上海节能;2010年03期
7 张刚;;促进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J];国家电网;2011年05期
8 杨劲松;;智能电网的进展及关键技术的综述[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S1期
9 衣立东;;电网与可再生能源协调发展研究[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8年07期
10 杨冬;刘玉田;;中国未来输电网架结构初探[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年08期
11 胡成春;;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级顾问会议在罗马召开[J];可再生能源;1989年04期
12 赵家荣;加速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产业化进程[J];北京节能;1996年06期
13 周篁,周凌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将会成为未来能源结构中的支柱产业——写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J];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1999年04期
14 王开寿;湖北荆门市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资源[J];能源工程;2000年03期
15 罗振涛 ,霍志臣;以博览会为契机 促行业健康发展——记北京’2002中国可再生能源博览会[J];太阳能;2002年03期
16 ;第三届世界风能大会暨国际可再生能源展览会、第二届亚洲风能大会在北京举行[J];可再生能源;2004年06期
17 高虎,王仲颖;我国风电发展的促进政策[J];国际电力;2004年05期
18 裴晓梅,江明,张亚雷;中国能源的问题与未来[J];冶金能源;2005年01期
19 戴彦德,任东明;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能源问题 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地位和作用[J];可再生能源;2005年02期
20 ;动态信息[J];可再生能源;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艳春;;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思考[A];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会刊[C];2010年
2 郭祥冰;;突破重点 再及其它——评述福建省可再生能源MMS政策试点研究[A];福建省科协第三届学术年会“能源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3年
3 王海英;张骥;;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节能减排[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4 ;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管理办法》的通知[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三集)[C];2009年
5 余乐渊;赵军;王一平;宋德坤;;生态节能建筑的新能源利用[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羽中;;上海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A];福建省科协第六届学术年会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分会专刊[C];2006年
7 俞善庆;;上海可再生能源发展回顾与展望[A];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一、二、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6年
8 方炎;;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报告[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9 ;安徽农村可再生能源用量将占农村能源消费总量20%[A];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能源分会专刊[C];2007年
10 牟双江;;中国云南民族地区清洁能源的现状和发展[A];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首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冬;特高压输电网架结构优化与未来电网结构形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陈安伟;智能电网技术经济综合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3 张刚;促进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政府责任分析[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4 吴耀文;三级电网体系结构智能规划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5 郇嘉嘉;电网设备状态检修策略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栗宝卿;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7 宋辉;我国可再生能源供给的市场特征与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施慧;“两型电网”发展建设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9 李超英;基于电网智能化的中低压线损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段成;电网投资效益后评价理论及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博;基于市场机制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的均衡分析[D];西北大学;2010年
2 李海波;城市可再生能源应用规划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3 王昊楠;欧盟可再生能源立法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4 熊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5 马宇骏;英国可再生能源政策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6 许泰秀;韩中两国新可再生能源政策比较与合作展望[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胡丽君;长沙市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姚梦媛;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婷;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法律制度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10 薛荣婵;我国风力发电法律促进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网能源研究院院长 张运洲;欧洲电网接纳可再生能源的启示[N];中国电力报;2010年
2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冯永锋;让电变得聪明起来[N];光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陆振华;智能电网是战略性基础设施[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4 记者 蔡钰;迎接智能电网新时代[N];首都建设报;2011年
5 记者 郝宏升 通讯员 凌玮;河南电力超前规划适应智能发展需要[N];中国电力报;2009年
6 张静 王娟;跨国企业看好我智能电网发展[N];中国能源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李慧;智能电网在中国前景广阔[N];中国能源报;2011年
8 特约撰稿人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经济学教授 张锐;智能电网成为未来经济增长新引擎[N];国际商报;2011年
9 记者 赫然 见习记者 赵博;坚强智能电网: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N];中国电力报;2011年
10 记者 瞿剑;智能电网“十二五”末将接纳风电1亿千瓦[N];科技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