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普法视野中的元禄日本
【摘要】:江户时代的体制,经家康、秀忠至第三代将军家光才完成。幕藩体制的成立有两大支柱,即军事权为“拜谒轮换制”,外交权为“锁国体制”。江户幕府实行“锁国”政策后,荷兰成为获得唯一官方允许可与日本进行贸易往来的欧洲国家。本文旨在考察“锁国”政策的背景下,欧洲人坎普法是怎样认识近世日本的。
德国的医生、博物学家恩格柏特·坎普法(Engelbert Kaempfer,1651-1716)。作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医,1689年途经巴达维亚(现雅加达),于1690年(元禄3年)作为荷兰商馆的医生来到日本,1692年(元禄5年)10月离开日本。这期间,他于1691年和1692年两次跟随荷兰商馆长去江户拜谒将军,综合地观察并记录了日本的历史、社会、政治、宗教、动植物等,特别是详细介绍了严厉实施“锁国”政策背景下元禄时代的日本。可以说在18到19世纪,欧美人就是通过坎普法的著作了解日本的。而且,在其出版后的一个半世纪内,他的著作成为欧美人论及日本时必谈的书籍,其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拙论主要采用史料的分析与解读的方法来研究欧洲人坎普法眼中的日本形象。同时借鉴了法国文学家让-马克·莫哈(Jean-Marc Moura)和达尼埃尔-亨利·巴柔(Daniel-Henri Pageaux)所提倡的形象学研究方法。
具体来说,主要以坎普法遗留下来的著作《日本志》的第五卷《江户参府旅行日记》的英文版BOOK V. The Author's two Journies To the Emperor's Court at JEDO, the City of his Residence为基础,同时对照其日文版,解读从外国人的视角遗留下的弥足珍贵的记录,明确坎普法的日本认识。因此,拙论分别围绕日本的国际关系、日本人的信仰状况、日本的外国元素、别样的日本进行探讨分析,重点关注坎普法的异国认识。同时,对照弗朗索瓦卡隆(Francois Caron)的《日本大王国志》及荷兰商馆长日记等重要史料,解读坎普法的日本认识。
坎普法及去江户参府的荷兰人身份非常微妙,立场也十分尴尬。他们自认为这次是作为光荣的使节,而不是以商人的身份去谒见将军的,但是在《江户参府旅行日记》中却数度出现了“如同俘虏一般““屈辱感”这样的词语。日本政府对外国人的警戒心很强,尽其所能禁止外国人同日本人的交流。虽然普通的日本人对荷兰人很尊敬,但江户参府的首席翻译对欧洲人抱有“难以消除的憎恶和敌意”。
从日本严格的身份制度和日本人的礼仪方面可以窥探到儒学对日本的深远影响。坎普法在《江户参府旅行日记》中高度赞扬了日本人的礼仪:“世界上所有的国民在礼仪这一方面都比不上日本人。不仅如此,从身份地低微的百姓到身份高贵的大名都很懂礼貌。我们可以把日本称为教授礼仪礼节的高等学校。”
坎普法在日本经常可以看到中国的物品,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当然欧洲对日本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对由于《禁止虐待动物令》而被称为狗将军的德川幕府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坎普法的评价与以前的认识大相径庭。坎普法从世界史的观点出发,认为德川纲吉是一位出色的君主。
总体来说,坎普法描述了日本社会发达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状况,对日本怀有一定程度的好感。另一方面,日本的元禄时代即十七世纪后半叶,欧洲宗教战争不断,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与当时被女巫审判(又称魔女狩猎)的恶潮席卷的欧洲相比,坎普法对元禄日本的和平与安定印象非常深刻。因此,可以说通过日本的历史文化这面镜子,坎普法开始关注祖国德国及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