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颅底外科的可行性:解剖及影像学研究
【摘要】:研究背景:颅底复杂的解剖学特征,要求神经外科医生对手术局部解剖学知识了如指掌,以确保手术中最大限度减低医源性损伤。自80年代后期,颅底外科已逐步发展为多学科交叉的一支边缘学科。
传统的神经外科有赖于用游标卡尺在一定数量解剖学标本上手工测量某些参数,经统计学分析后产生的数据,用于手术中定位。由于这些测量数据缺少患者个体的信息,其实用价值有相当的局限性;而影像学导向的手术,难免受术中脑组织移位的影响,其定位的精确性也大打折扣。而在颅底外科手术中,由于采用术中不会产生移动的骨性标志作为,术中组织移位的问题则可迎刃而解。因而影像学导向系统尤其适用于颅底外科手术。
本研究旨在对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系统的影像学、影像学导向系统以及游标卡尺手工测量各种不同方法所测量数据的精确性进行探讨。
目的:通过对解剖学、影像学、神经导三种测量方式精确度的对比,对数字化颅底外科手术的可行性进行量化评估。
方法:取颅底标本25个(50侧),选择不同解剖学参数,分别进行游标卡尺测量(解剖学测量)、影像学测量及神经导航测量。所得数据进行记录,并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三种测量方式各自的精确度。
结果:1)统计学未提示影像学、神经导航以及解剖学测量三者存在着方法学的差别;2)多数参数的影像学测量结果的变异系数小于解剖学测量,提示前者测量结果更为稳定;而在外半规管-卵圆孔间距测量中,影像学测量的变异系数较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其解剖学特征的复杂性对操作者的解剖学知识以及准确判断带来的较大的挑战;3)无论解剖学还是神经导航测量的平均偏差(离均差平均值),均大于影像学测量数据与解剖学测量均数的平均偏差(P0.01);4)神经导航测量的与解剖学测量均数的平均偏差略大于解剖学测量的平均偏差,但P值(90%)大于0.8。
结论:1)在方法学上影像学、神经导航以及解剖学测量三者不存在实际差别;2)影像学测量数据在评估个体解剖学特征方面的精密度,高于基于群体的解剖学测量数据;3)即使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误差,从统计学角度来看,神经导航测量依然无可否认地可视为与解剖学测量为等效(把握度高达90%);4)对于复杂的解剖学结构,确保影像学或神经导航测量结果的精确性,对于操作者的局部解剖学水平具有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