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苯地平口服制剂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
硝苯地平作为一种国家基本药物,广泛应用于高血压及心绞痛的治疗。其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临床疗效上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任何影响硝苯地平血药浓度的因素都可能会对硝苯地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产生影响。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汇总影响硝苯地平血药浓度的可能因素;其次通过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中多因素聚类分析的方法,评价中国汉族人群单次口服硝苯地平速释制剂的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特征,为中国汉族人群根据自身代谢特点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最后比较不同厂家的硝苯地平制剂在体外及体内药动学参数,评价制剂因素对硝苯地平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明确不同厂家制剂间是否可以相互替换,进一步提高硝苯地平的用药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1.硝苯地平口服制剂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多因素聚类分析
选自公开发表的有关硝苯地平速释制剂(Adalat(?))的药代动力学文献,获得研究对象的平均药代动力学参数和其它可能影响硝苯地平药代动力学的因素,经多因素聚类分析过程归类,评价亚类之间的差别,确定中国汉族人群单次口服硝苯地平速释制剂的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特征。
2.国外五种一次给药硝苯地平制剂生物等效性比较
检索国外MEDLINECPubMed)数据库,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利用GetData Graph Digitizer软件,提取相关的参数数据,从体外溶出度、血药浓度曲线、生物利用度等方面,全面评价几种制剂之间是否具有生物等效性。
结果:
1.中国汉族人群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与东亚人群相近归为一个亚类,与其他两个亚类相比,存在显著差异。该亚类的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AUC、Tmax、Cmax、t1/2分别为292.53±8.01ng/ml*h per10mg、0.61±0.03h、140.01±1.38ng/ml per10mg、3.27±0.50h。同时进一步验证了人种因素为影响硝苯地平药代动力学的-个重要因素,
2.体外溶出度、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生物利用度等比较显示,其他4种上市制剂与GITS之间不具有生物等效性。除GITS片外,其他4种制剂药动学参数受饮食因素影响明显。
结论:
1.硝苯地平药代动力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制剂因素、种族因素、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饮食因素、合并药物等。因此,硝苯地平在临床应用中,需结合患者自身状况,对患者的用药剂量和服药时间做出个体化的建议,保证硝苯地平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中国汉族人群与韩国人群、台湾地区人群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相似,归为同一亚类,表现为吸收速度与快代谢型相似,无明显吸收延迟现象,但Cmax增加和t1/2延长,介于快代谢型和慢代谢型之间。由于硝苯地平的药理学效应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更高的峰浓度意味着更大的不良反应风险,结合上述结论提示中国人群服用硝苯地平应减量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3.制剂因素对硝苯地平药代动力学有明显的影响,不同厂家生产的制剂之间不可随意替换。进食因素对硝苯地平的体内药动学过程影响明显,建议硝苯地平制剂空腹(如晨起)服用。
|
|
|
|
1 |
高连用,李全胜,陆榕,刘昌孝;乙氧苯柳胺的测定及其在大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药学学报;2000年01期 |
2 |
林成仁,王敏,刘建勋;前列安栓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华男科学;2000年02期 |
3 |
李洪敏,刘蔚,王巍,冯端浩,王仲元,李净;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人体内药代动力学[J];现代科学仪器;2000年03期 |
4 |
孙涛,宋坤改,林赴田,刘忠敏,姜国华;地红霉素药代动力学研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1年02期 |
5 |
谢海棠,黄晓晖,孙瑞元;国内外常用的药代动力学软件介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1年04期 |
6 |
刘晓红,张兰桐;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的测定方法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概况[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
7 |
刘永;尿中氧氟沙星药代动力学的测定[J];现代医药卫生;2002年03期 |
8 |
刘晓琰,孙黎,费艳秋,曹惠明,祝德秋,王平全;国产盐酸西替利嗪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药房;2002年07期 |
9 |
刘昌孝,陈拯民,顾以保,蔡永明,高连用,曾勇,李全胜,张英起,赵宁,王增禄;小鼠注射新型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的药代动力学[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
10 |
;全国新药药代动力学学术研讨会[J];中国新药杂志;2004年07期 |
11 |
张友九,许玉杰,朱然,胡明江,李建祥,陈跃进,王道锦,周立人,范我;重组人肿瘤坏死单抗白细胞介素2融合蛋白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实验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年08期 |
12 |
汪淑芳;曾宪垠;;蛋白质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及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06年04期 |
13 |
王进;肖永红;张薇;吕媛;康子胜;张明;刘燕;夏亚红;李天云;;多剂量甲磺酸帕珠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
14 |
艾华;王广基;顾轶;孙建国;郝海平;;超高效液相色谱在现代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
15 |
赵侠;孙培红;周颖;刘玉旺;张慧琳;顾景凯;崔一民;;健康男性多次口服爱地那非片的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9年02期 |
16 |
;药代动力学、制剂和方法(英文)[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9年04期 |
17 |
董宇;赵兰英;吴萍;王阶;;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的特征及其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年01期 |
18 |
张文彦;刘灿仿;贾庆忠;;新型钾离子通道开放剂瑞替加滨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J];河北医药;2012年14期 |
19 |
李新刚;赵志刚;;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年01期 |
20 |
曹德承;毒理学的药代动力学[J];劳动医学;198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