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南四湖湖滨带植物多样性格局及初级生产力

刘颖  
【摘要】:湖滨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湿地植物作为湖滨带的初级生产者,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成分。由于湖滨带在空间分布上异质性显著,因此对于湖滨带植被多样性的研究要建立在湖滨带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湖滨带植被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绿素含量是衡量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能力和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植物生物量是衡量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健康情况与否的重要评价标准。芦苇作为湖滨带植物群落中的建群种,起着决定群落内部的结构和特殊环境条件的作用,以南四湖湖滨带为基础,探究建群种芦苇的植物多样性格局及初级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实地调查和结合多时相遥感影像的基础上,运用Arcgis、ERDAS等软件对南四湖湖滨带进行了划分,于2015年7月对湖滨带植被的相关参数进行了调查记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物种多样性评价指标香农-威纳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和植物物种相对数对湖滨带植物多样性进行评估。对夏秋两季全湖岸线上的建群种芦苇的荧光参数及叶绿素含量、生物量进行了调查记录,并分析了湖滨带类型划分基础上的芦苇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植物多样性在湖滨带类型为草地的样地中最高;为建筑类型的样地,其植物多样性最低;并且各组间都存在显著差异。(2)空间维度上:在夏季,建群种芦苇的荧光参数F0和Fv/Fm表明不同湖滨带的芦苇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胁迫,其中以建筑和旱地的胁迫最为严重;就叶绿素含量而言,建筑和旱地高于池塘和草地。在秋季,荧光参数表明芦苇没有遭到胁迫,池塘芦苇叶绿素含量高于其它湖滨带类型。(3)时间维度上:荧光参数表明夏季芦苇受到胁迫,且夏季芦苇叶绿素含量高于秋季。(4)芦苇生物量从高到低的分布情况依次为旱地、建筑、池塘、草地,并且存在显著差异。将南四湖湖滨带分为建筑、旱地、池塘、草地四种类型。建筑与旱地由于缺水、离子污染、人为破坏等原因使得植物多样性低,芦苇受到胁迫;由于代偿作用,建筑与旱地的叶绿素含量高;从时间上来看,夏季高温、强光也是造成芦苇受到胁迫的原因,而秋季光照不足,导致夏季芦苇叶绿素含量高于秋季。芦苇是湿生植物,而草地竞争激烈,所以池塘生物量高于草地。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小刚;汪晶晶;;湖滨带深度处理技术实验研究[J];科技资讯;2009年21期
2 王莹;冯育青;阮宏华;;太湖东岸湖滨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主要化学特性[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厉恩华;王学雷;蔡晓斌;王晓艳;赵素婷;;洱海湖滨带植被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湖泊科学;2011年05期
4 李春华;叶春;赵晓峰;王秋光;陈小刚;孔祥龙;卢少勇;徐东炯;陈桥;;太湖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生态学报;2012年12期
5 王洪铸;;湖滨带的基本概念(代前言)[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S2期
6 戈锋;叶春;冯冠宇;洪涛;;基于熵权综合健康指数法的太湖湖滨带水生态系统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0年06期
7 金相灿;颜昌宙;许秋瑾;;太湖北岸湖滨带观测场水生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湖泊科学;2007年02期
8 张亮;杜耘;刘蜀治;;湖滨带湿地截磷研究进展及问题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7期
9 颜昌宙,金相灿,赵景柱,叶春,王中琼;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2期
10 汤浩;张卉;谢斐;徐驰;王磊;刘茂松;;离岸消浪堰式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对水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6期
11 李阳;周驰;曹秀云;周易勇;宋春雷;;巢湖陆向湖滨带常见野生植物对磷缓冲能力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S2期
12 丁庆章;刘学勤;张晓可;;水位波动对长江中下游湖泊湖滨带底质环境的影响[J];湖泊科学;2014年03期
13 朱季文,季子修,蒋自巽;太湖湖滨带的生态建设[J];湖泊科学;2002年01期
14 蒋丽佳;胡小贞;许秋瑾;宋菲菲;;湖滨带生态退化现状、原因分析及对策[J];生物学杂志;2011年05期
15 张翔;徐东炯;陈桥;;太湖湖滨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年01期
16 侯长定;抚仙湖湖滨带生态治理构想[J];生态经济;2001年12期
17 赵永晶;刘学勤;;巢湖水向湖滨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S2期
18 卢少勇;金相灿;张烨;包裕尉;黄国忠;张义安;司静;;滇池内湖滨带底泥的有机质分布规律[J];湿地科学;2009年02期
19 王洪铸;宋春雷;刘学勤;李堃;;巢湖湖滨带概况及环湖岸线和水向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案[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S2期
20 刘学勤;邢伟;张晓可;;巢湖水向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实践[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驰;周念来;康玉辉;苗滕;;论湖滨带对延缓湖泊富营养化的贡献[A];健康湖泊与美丽中国——第三届中国湖泊论坛暨第七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2 王超;郝宇驰;陈海英;张晴波;;洱海东区陡岸湖滨带生境问题的诊断[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5河口治理与保护[C];2013年
3 邓婷婷;叶春;李春华;;我国湖滨带的现状及其生态修复研究进展[A];健康湖泊与美丽中国——第三届中国湖泊论坛暨第七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南箔;李波;杨琳琳;卢书兵;;滇池湖滨带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影响分析[A];中国水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C];2012年
5 张蕊;曹蓉;叶春;李春华;朱琼芳;;太湖湖滨带兼性厌氧菌的筛选及优势菌种性质的鉴定[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志秀;滇池湖滨带湿地植被格局与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佳佳;星云湖南岸湖滨带景观规划设计[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裴琳;呼日查干淖尔湖滨带土壤表层侵蚀与堆积动态变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3 欧芙容;东洞庭湖湖滨带土壤主微量元素的分布和污染状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贺静;乌梁素海湖滨带生态系统光合和呼吸动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5 宋佳;博斯腾湖滨带不同年龄柽柳日光合作用差异性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6 孙淑霞;南四湖湖滨带生态质量与功能区划[D];山东大学;2016年
7 芮艳兰;滇池湖滨带浅层地下水脱氮技术中试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8 刘颖;南四湖湖滨带植物多样性格局及初级生产力[D];山东大学;2017年
9 徐守国;滇西北典型高原湿地保护区湖滨带功能效益研究[D];西南林学院;2007年
10 尹延震;洱海湖滨带环境特征与海菜花恢复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海阔;大理今年修复70公里洱海湖滨带[N];云南科技报;2009年
2 记者 勾六零;大理市不断丰富“洱海经验”内涵[N];大理日报(汉);2007年
3 刘东征 田桂平;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为洱海水专项勘测护航[N];中国水利报;2010年
4 记者 涂序波;洱海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N];大理日报(汉);2006年
5 通讯员 王灵峡;洱海湖滨带面源污染负荷得到削减[N];大理日报(汉);2007年
6 本报记者 马波;洱海擦亮“眼睛”行动[N];科技日报;2003年
7 特约记者 杨银华;洱源县为洱海构筑生态新屏障[N];大理日报(汉);2008年
8 通讯员 熊国忠 石磊;洱海保护实施“六大工程”见实效[N];大理日报(汉);2006年
9 郑劲松;云南省政府实施紧急治理措施[N];科技日报;2004年
10 本报通讯员 赵红;洱海自然湖泊景观效应初现[N];大理日报(汉);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