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1.5μm全光纤短脉冲激光性能研究

赵如薇  
【摘要】:随着大容量高速光纤通信时分复用和波分复用技术的发展,光通讯1.5 μm波段短脉冲激光器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相比于其它类型激光器,光纤激光器具有耦合效率高、光束质量好、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等诸多特点。此外,近年来二维纳米材料以成本低,损耗小,制备简单、非线性系数大及吸收范围宽等优异的光调制特性使其在脉冲激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本论文结合被动调制技术、以掺铒光纤激光器为研究对象,探索光纤1.5 μm短脉冲激光输出特性。通过腔内参数设计及饱和吸收材料的选择,深入分析不同输出脉冲类型的特点及性质。具体内容如下:1、利用二维黑磷材料实现高功率调Q光纤激光输出。提出通过有机材料(聚乙烯醇PVA)与黑磷(BP)的有效复合,避免黑磷与空气中水分的接触,解决了黑磷易氧化不稳定的问题。实验测量了 BP-PVA薄膜饱和吸收体的调制深度和饱和强度分别为8.3%和7.9MW/cm2。将制备的BP-PVA薄膜通过法兰盘放置在腔内,成功实现高功率、高稳定调Q光纤激光运转,最大输出功率为12.03 mW。随着泵浦功率从200增加到400mW,重复频率从64.51增加到82.64kHz,而对应的脉宽从3.39降低到1.36μs。值得注意的是,仅仅通过调节泵浦功率,就能获得2.5 nm范围的可调谐光谱,光谱中心波长从1567.8 nm蓝移至1565.3 nm。实验证明由于高非线性系数,黑磷在激光腔内不仅仅作为Q开关,还相当于带宽较小的滤波器。2、利用激光诱导方法制备黑磷饱和吸收体,实现了全光纤三波长脉冲激光输出。通过Z扫描技术分析黑磷的饱和吸收特性,测得其调制深度和饱和通量分别为12.4%和2.16 μJ/cm2。通过合理设计腔型,利用长腔成功实现了多波长超快激光,总腔长123 m,输出波长为1557.2,1557.7和1558.2 nm,脉宽为9.41 ps。并通过自相关仪观察到拍频现象,拍频间隔为16.37 ps,与波长频率间隔一致。实验证明黑磷纳米材料不仅具有饱和吸收特性,而且其较强的非线性特性有助于多波长激光的产生和稳定。3、基于新型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二硫化铼(ReS2)实现光纤中明暗脉冲对锁模激光。首先对材料的饱和吸收性能进行表征,其调制深度和饱和通量分别为6.1%和32.2 μJ/cm2。将ReS2饱和吸收体通过激光诱导法插入光纤被动锁模腔,成功实现多波长明暗脉冲对输出,输出波长为1573.5,1591.1和1592.6 nm。通过可调谐滤波器和腔外的偏振控制器的调节,可以将不同波段的亮脉冲和暗脉冲成功分离出来。两种脉冲形状、振幅以及波长中心均不相同。实验证明了 ReS2的饱和吸收能力有助于亮脉冲和暗脉冲的产生,而亮脉冲和暗脉冲沿光纤传播过程中引起的交叉相位调制是支持明暗脉冲对共存的主要原因。4、利用非线性偏振旋转技术(NPR)实现传统孤子脉冲输出。脉冲宽度为飞秒量级,输出光谱具有孤子所特有的光谱边带,锁模激光器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和长时稳定性。通过分布傅里叶算法数值求解耦合金兹伯格-朗道方程,理论模拟孤子的动力学演变过程。并理论计算脉冲光谱随泵浦功率的变化规律,得到光谱的边带随泵浦功率的增加而变强,且更接近光谱中心峰值。此外,也对传统孤子的脉冲分裂特性导致多脉冲的产生进行理论分析。5、对微纳光纤(microfiber)的光调制性能进行实验分析,并插入光纤激光腔内成功获得超快激光。通过火焰刷技术(flame-brushing)制备芯径分别为25,38,55,65和78 μm的微纳光纤,并对其结构、形貌进行表征。通过I-Scan技术分析微纳光纤的光调制性能(如调制深度,饱和强度等)随着其束腰芯径的变化。结果证明非线性损耗和调制深度都随着芯径的减小而增大。理论分析了微纳光纤芯径处的模场特性,推断倏逝场效应有利于拉锥光纤作为饱和吸收体的应用。利用芯径25 μm的微纳光纤,成功实现了全光纤锁模及三阶谐波锁模激光,拓展了微纳光纤在超快光学中的应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7条
1 袁启华;崔华;;光纤制造中的掺氟问题[J];化学通报;1987年10期
2 吴国盛;;光纤的断面分析[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1987年04期
3 范明海,王寿泰,徐传骧;紫外光固化塑料光纤包层材料[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1997年06期
4 范明海,王寿泰,徐传骧;塑料光纤包层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09期
5 陈嘉鹭;施国棋;查健江;;生产工艺对光纤质量的影响[J];数字通信世界;2018年03期
6 ;光纤及其传输理论[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1年03期
7 刘家喜;沈骁;霍加磊;蔡宇;胡二涛;韦玮;;GG-IAG大模场光纤制备与增益性能的研究[J];光电子·激光;2018年10期
8 裴丽;王建帅;郑晶晶;宁提纲;解宇恒;何倩;李晶;;空分复用光纤的特性及其应用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8年10期
9 郭永解;赵松庆;窦海啸;曹玉超;范大恩;方珍意;陈海燕;;非圆形光纤研究进展[J];航空兵器;2017年06期
10 陈秀娥;;苏联研制成能经受低温的光纤[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86年12期
11 廖平录;郝军杰;秦静;潘彦;孙茂林;;光纤拉丝能源综合利用系统的开发[J];机械制造;2018年09期
12 王子涵;王清月;栗岩锋;胡明列;柴路;;光子晶体光纤包层基模解析解法的研究[J];量子电子学报;2005年06期
13 张庭;刘颖刚;刘鑫;高晓艳;张静乐;李康;;微纳光纤的制备及其光学特性研究[J];压电与声光;2018年05期
14 吴静;;仿真在光子晶体光纤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8期
15 杨建良,向清,黄德修,郭照华;智能复合材料中传感光纤包层的优化研究[J];纤维复合材料;1997年04期
16 魏忠;张新胜;王宪国;吴跃辉;王占涛;;有机光纤透光混凝土的制备及试验研究[J];商品混凝土;2017年12期
17 王东宁;陈未萍;刘烨;杨钰邦;李伟伟;刘静;杨帆;李柳江;;微型光纤线上/线内实验室[J];应用科学学报;201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凯;储九荣;吴祥君;张海龙;;连续反应挤出低损耗塑料光纤生产工艺研发[A];2012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喻煌;张一驰;王涛;骆城;;多芯光纤预制棒工艺技术及多芯光纤性能[A];光纤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届七次理事会暨技术交流会会议文集[C];2017年
3 刘晓颀;孙伟民;姜宇;刘永军;于海娇;;圆环形光子晶体光纤特性分析[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磊;埋入光纤的光电互联PCBA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2 赵如薇;1.5μm全光纤短脉冲激光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3 刘昱;光学模式转换器与光纤多参量传感器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4 吴越;光纤传感网络中关键器件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5 靳文星;新型少模光纤和多芯光纤的特性及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6 蒋小强;新型色散管理光纤对的理论设计和实现工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伍刚;极化光纤调相器及其应用[D];北京大学;2007年
8 张治国;光纤传感应用中若干关键技术及系统方案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9 陈振宜;光纤熔锥耦合系统理论新方法及其在光纤器件和传感中的应用[D];上海大学;2007年
10 卫延;新型特种光纤和相关制作工艺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凯敏;复合材料光纤及后处理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2 吴昌;光纤机械强度和弯曲损耗随环境变化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3 邓大申;基于硫化钨纳米涂覆薄芯光纤—马赫曾德尔干涉型气体传感器及其气敏性能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8年
4 石朝霞;基于镀膜反射拉锥光纤的液体检测传感器的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8年
5 王瑞祥;高定位准确度的光纤断点检测装置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6 李金洪;混合模式微光纤谐振器的传感应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7 郭溪;拉伸状态下光纤经编传感织物结构与光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8年
8 温永强;光纤微结构在液位及振动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9 Shaohua Dong;基于磁流体的光纤传感器件的研究[D];上海理工大学;2015年
10 彭昆;铝磷硅三元体系有源光纤的制备及激光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