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符号学视角下外国人参演的央视春晚节目研究
【摘要】:作为中国主流媒体CCTV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盛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后简称“春晚”),自1983年开办以来,已成功走过三十多年。2013年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奇葆提出把春晚定位为国家项目,希望集全社会力量来办春晚,显示出春晚的巨大影响力。春晚在开办初期就已有外国人参与表演。例如1988年,来自南斯拉夫的卡尔罗参演相声《对话趣谈》,笑料百出;1989年,在华留学生桑样与相声演员冯巩合作表演京剧《苏三起解》,外国人唱中国戏曲在当时是十分新鲜的,展现出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进入21世纪,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WTO、申奥成功,春晚邀请外国人参演的频率有所上升,请外国人参演几乎成为“家常便饭”。在2018年春晚中,外国参演者(团体)数量多达22个,此届春晚也成为至今为止外国人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届!春晚渐渐成为全世界人民一同欢庆的盛会,越发呈现出“天下一家”的世界情怀。外国人参加春晚是中外关系显性表达的一个直接途径,外国演员具有国际性,是外来文化的一种“符号”,参演春晚也为根植于传统春节的晚会带来一定的开放性,符合春晚“开门办春晚”的自我定位。开放的定位机制使得春晚不再仅是展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舞台,更成为展现异域文化、表现中外关系、多元文化互通互动互融的大“联欢”。但频繁的交流背后却带来某些尴尬境地,2018春晚小品《同喜同乐》邀请众多非洲友人与中国演员合作,旨在展现“一带一路”时代背景下的中非友谊,但在播出后引起包括BBC、NewYork Times等一些境外媒体的负面报道,报道认为小品带有“种族歧视”意味,这就造成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矛盾解读。因此,在对外开放的今天,春晚的意义应该如何建构才能更好地被“他者”接受,外国人参演的节目应该如何叙事以达到正面积极的传播效果是值得关注的。本研究以1983-2018年共36届春晚中外国人参演的节目为研究对象,分析节目中中外文化符号的互动叙事及固定叙事背后所呈现的节目意义,并通过外媒对相关节目的报道印证节目叙事的意义是否得到精准对外传播,以此为春晚走出国门、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提供一个方向。研究主要分为六大部分:第一章是绪论,对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相关理论、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做简要说明;第二章通过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理论分析春晚的“民族”情怀,梳理1983-2018年春晚中外国人参演的节目名称及主持词,总结节目意义,肯定其在构建“民族共同体”中的积极作用;第三章按照节目类型分析节目叙事策略,统计节目中中外文化元素符号及其互动方式,探讨中外文化元素符号如何通过特定的叙事策略服务于节目意义的构建,并由此塑造出何种中国形象;第四章利用外媒对此类节目的相关报道探讨其对外传播效果,印证节目意义在传播过程中是否得到精准传播,是否发挥出积极作用,以此形成对节目是否真正服务于中国形象构建的全面认识;第五章是研究发现、启示与不足,提出在全球化语境下外国人参演的节目发展策略。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论,外国人参演的节目通过中国符号先入为主等固定叙事策略服务于塑造拥有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拥有良好外交关系以及多元文化兼容并包的国家形象的想象当中,但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由于各国历史文化根源等的差异易造成传受双方对同一节目的矛盾解读。因此,此类节目在今后的创作中应考虑全球化语境,充分考虑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而实现节目意义的有效传播、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