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铈纳米金催化剂催化CO氧化和水煤气变换反应的性能研究
【摘要】:自从1987年,日本科学家Haruta发现纳米级别的金负载于金属氧化物上对CO氧化表现出一个极好的催化性能后,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不断深入的研究,对于金催化剂高活性的来源大家争论不休。其中金物种的价态对催化活性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大家有关各种金物种对催化反应的贡献各持一词,因此对于真正活性位点的确定仍是模糊不清的。前人对此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难以达成共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研究体系本身的复杂性,在真正的制备中往往无法制得具有单一物种的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在同一个催化剂中也可能存在着各种状态的金物种;此外,即使是同一种催化剂,由于制备条件,反应条件等不同,也很难进行有效的比较,因此找到一个最优体系以供研究就至关重要;二、催化剂结构表征不够详细完善,以往的一些常规表征手段难以就反应条件下真正的催化活性中心进行实时监测。这就需借助一些原位测试手段加以辅助研究。另一方面,载体氧化物的性质也是影响催化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氧化铈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稀土氧化物,具有独特的变价性质,因此具有很强的储存和释放氧的能力,从而被广泛应用于催化领域。在本课题中,我们选用CeO2纳米颗粒作为载体,并通过沉积沉淀法选择合成了不同金负载量的催化剂,详细内容如下:1.二氧化铈负载金催化剂的结构演变对催化CO氧化的影响原子级分散的金催化剂对低温(L-T)CO氧化的本征活性仍然是一个模糊的问题。在此,我们通过沉积沉淀(DP)法制备了两种不同含量的金催化剂用于评价其在L-T CO氧化中的反应性。我们从其表现的不同催化行为中发现:这些存在于1%Au/CeO2催化剂中的弱锚定的金原子在反应条件下显示出了增加的反应性,而在0.5%Au/CeO2催化剂中,这些强键合的金原子反应性并无变化。原位(in-situ)漫反射红外光谱(DRIFTS)证明在反应过程中金结构发生了转变,并且球差校正的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ac-STEM)图像也证实了 1%Au/CeO2催化剂活性的增加是由于原子级分散的金变成金团簇。CO吸附光谱结合动力学测量表明,在室温条件下金团簇吸附CO分子的能力要强于金单原子。因此,捕获CO分子能力的差距是造成1%Au/Ce02和0.5%Au/CeO2催化剂活性差异的主要因素。2.二氧化铈负载金催化剂在催化水煤气变换反应(WGSR)中本征活性的探索负载型Au催化剂具有高低温活性、宽活性温区、良好的抗氧化性和抗水性,因而,被认为是最适合用于苛刻操作环境下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催化剂之一。这里我们同样采用上述的方法制备了三个可比的不同金载量的催化剂用于水煤气变换反应的研究。通过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程序升温氢气还原(H2-TPR)、X光电子能谱(XPS)和原位DRIFTS等一系列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我们通过水煤气变换催化行为发现,随着金负载量的不断增大,WGSR催化活性提高;H2-TPR结果说明不同负载量的Au/CeO2样品中,金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原位DRIFTS结果说明在催化反应过程中,三个催化剂中原子级分散的金阳离子均被还原为金团簇。催化剂之间活性上的差异可能是由于随着金含量的增加,催化剂表面分散均匀的催化活性中心增多,从而导致CO的有效吸附和水的解离增强的缘故;定量处理的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实验初步证实反应机制为协同机理。
|
|
|
|
1 |
程德润;赵明仁;杨德玉;黑玉芬;刘祥;贾集;芦德华;;降低B107催化剂中本体含硫量的研究[J];化肥工业;1987年01期 |
2 |
金涌;毕晓涛;袁乃驹;;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整型催化剂流体力学行为的研究[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987年03期 |
3 |
顾其威;;催化剂工程设计的进展[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987年04期 |
4 |
吴之仁;林玉;张英贤;;γ-Al_2O_3上钼镍存在形式与催化性能的关系[J];石油化工;1987年06期 |
5 |
王丽川;黄国雄;李承烈;;人工污染法研究碱金属对渣油裂化催化剂的影响[J];石油炼制与化工;1987年12期 |
6 |
杨洪武;张明睿;杨素勤;;合成氨球形催化剂铁比的测定[J];河南化工;1987年02期 |
7 |
Jerzy Zieliski;程玉春;;NiO/Al_2O_3催化剂结构[J];齐鲁石油化工;1987年S1期 |
8 |
朱文会,董文惠,李爱梅;影响甲醇分解催化剂活性的困素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
9 |
于涛,吴越,吕光烈,李旺荣,林炳雄;钙钛石型复合氧化物La_(1-x)Sr_xFeO_(3-λ)催化性能的研究——Ⅰ.固体结构以及缺陷性质与催化性能的关系[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8年04期 |
10 |
陈志学,赵雅琴,陆坤权;用EXAFS研究NiO/α-Al_2O_3催化剂的结构和相含量[J];物理化学学报;1988年03期 |
11 |
范志强;封麟先;杨士林;;1辛烯聚合中TiCl_3催化剂结构变化的研究[J];石油化工;1988年11期 |
12 |
姚佩芳;房鼎业;;颗粒催化剂的失活及失活后催化剂的反应速率[J];石油化工;1988年11期 |
13 |
;1988年石油化工1—12期分类索引[J];石油化工;1988年12期 |
14 |
程哲群;邓传芸;;催化领域的研究机会[J];安徽化工;1988年02期 |
15 |
吴之仁;;加氢精制催化剂上金属组分的存在形式[J];化学工程师;1989年04期 |
16 |
张兆龙,黄文秀,区泽棠,蔡启瑞;甲烷氧化偶联K_2CO_3/BaCO_3催化剂的表征[J];催化学报;1989年04期 |
17 |
梅平
,张曼征;负载型双组分催化剂的研究Ⅳ Pt-Sn/P催化剂中金属与载体以及金属与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J];十堰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
18 |
许根慧,张福芝,杭道耐,屠雨恩,刘光永,张好讲,陈洪舫;正丁烷氧化制顺酐流化床催化剂的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1989年03期 |
19 |
王晓玲,秦永宁,梁珍成,廖巧丽;氧化铈在镍系水蒸气转化催化剂中的作用机理研究[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1989年03期 |
20 |
张威;;流化床-OXD过程中有关问题的研讨[J];辽宁化工;1989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