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进展期宫颈癌深度学习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与一项前瞻性相关性研究

刘艺  
【摘要】:第一部分基于深度学习的进展期宫颈癌个体化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研究背景目前,临床分期仍然是进展期宫颈癌(Advanced cervical cancer,ACC)最常用的诊断体系,以指导临床诊疗决策。同步放化疗(Concurrent radiochemotherapy,cCRT)是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推荐的ACC标准治疗方案,包括体外照射(External beam radiotherapy,EBRT)/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近距离后装照射和铂类药物化疗。长期临床观察和研究发现,即使分期相同的ACC患者预后结局亦存在显著个体化差异。这说明临床分期对预后的提示能力尚有不足之处。因此,建立一个理想的个体化生存预测模型,可以为预后不良的ACC患者提供更为积极、有力的抗肿瘤治疗方案,有利于改善生存结局。目前,临床肿瘤研究首选的生存分析方法,仍然是基于线性关系假设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proportionalhazard,CPH)。但是现实中还存在大量非线性相关现象有待发掘和研究。深度学习法可以捕获复杂、非线性数据关系,近年来开始被尝试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如影像学阅片、病例诊断、疗效评估等,但在肿瘤患者生存分析领域应用很少。相信深度学习技术对肿瘤复杂、多类别临床数据的分析预测能力强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目的(1)建立真实世界ACC大样本临床数据集;(2)以深度学习为技术方法,为接受cCRT的ACC患者建立个体化的深度学习生存预测模型(Deep survival learningmodel,DSLM);(3)以线性假设为基础的传统生存预测模型和常用机器学习模型为基线,评估DLSM的预测性能。研究方法1.建立进展期宫颈癌患者大样本临床数据集(1)对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8970余份宫颈癌住院病例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根据入组条件筛选出1143名ACC初治患者纳入此次研究;(2)收集并汇总流行病学、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等多类别数据,使用相关性矩阵排除重复变量,最终确定49项风险因素,组成ACC患者cCRT大样本临床数据集;(3)通过随机生存森林(Random survival forest,RSF)评估风险因素权重,根据临床认知验证数据集可信度;(4)所有数据资料按4:1比例随机分配、组成训练集(n=914,80%)和测试集(n=229,20%),训练集用来建立深度学习生存预测模型,验证集用来独立检验模型性能。2.开发建立基于深度学习的个体化生存预测模型并进行内、外部验证以神经多任务logistic回归模型(N-MTLR)为基础,建立深度学习神经元网络。同时建立CPH模型和RSF模型作为基线,对比、评价新模型性能。内、外部验证(模型性能评估)方法:(1)使用一致性指数(C-index)衡量不同模型的预测精度,使用综合Brier得数(IBS)评估新模型表现;(2)绘制生存/死亡校准曲线,用于测量每个时间窗口预测事件与真实事件的误差;(3)应用DSLM对测试集患者进行风险分型,并绘制Kaplan-Meier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与常规临床分期比较Kaplan-Meier曲线及ROC曲线下面积(AUC);(4)应用DSLM绘制ACC个体患者生存预测曲线。研究结果1.临床病例及随访数据统计1143 例 ACC 患者(FIGO 分期 ⅡB-IVA 期),其中 201 例(17.7%)接受 IMRT联合后装照射,903例(79.7%)接受EBRT联合后装照射,单纯后装治疗29例(2.6%)。随访时间5年,期间死亡268例(23.4%),5年生存率为76.6%,其中ⅡB期患者五年生存率为86%,Ⅲ期患者为75%,IVA期患者为52%。2.数据集危险因素评估结果符合临床认知,数据集可信度高将49项特征变量作为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发现与生存结局相关性最大的15个因素,按权重大小排序,依次为淋巴结转移(影像学/体格检查证据支持),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影像/体格检查证据支持),病理类型、D-二聚体、血清白蛋白、临床分期、血小板计数、肿瘤直径、盆腔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证据支持)、血红蛋白、持续住院天数、纤维蛋白原、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放射治疗、舒张压。数据集符合临床认知。3.DSLM的性能显著优于传统及常用生存预测模型CPH模型和RSF模型的C-index分别是0.70和0.74,IBS分别为0.15和0.14;而DSLM(训练集)C-index到达0.82,测试集达到0.65,IBS分别为0.13和0.14;在校准曲线中,DSLM预测死亡曲线与实际死亡曲线的中位(平均)绝对误差仅为0.21(0.38),预测生存曲线几乎完全绘制在实际生存曲线的可信区间内,中位(平均)绝对误差仅为2.3(3.1)。4.DSLM的风险分层较传统临床分期更为科学、精准DSLM根据风险因素权重给测试集患者赋予风险值,按照风险值大小,将患者分为4个亚组,并绘制Kaplan-Meier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4个亚组的生存曲线可以清晰地区分开(P0.05),而且ROC曲线下面积(AUC)达到0.669,临床分期仅为0.596。5.DSLM能够为患者个体提供生存预测在4个亚组中分别随机选取一名ACC患者,将其49个特征变量输入DSLM即可绘制出该患者个体的生存预测曲线。该生存曲线可以给出患者个体任意时间点的生存概率,而且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生存概率逐渐下降,高危和低危亚组患者的预测生存率下降亦有明显差异。研究结论1.深度学习研究是建立ACC患者cCRT生存预测模型的重要方法。2.与CPH模型及RSF模型相比,DSLM具有更可靠的预测性能。3.DSLM能够提供精确的风险分层和个体化生存预测。第二部分Th17细胞与进展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研究背景持续感染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是发生宫颈癌的必要条件。其致癌机制主要是宿主基因组与HPV DNA整合,E6、E7癌基因表达和抑癌基因P53、Rb功能抑制,最终导致细胞永生化和癌变。事实上,感染HR-HPV的患者中只有极少部分会发展为宫颈病变及宫颈癌。这表明宿主免疫功能、肿瘤微环境变化等因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Th17(T-helper 17)细胞作为较晚发现的一类免疫辅助T细胞,一直是抗肿瘤免疫与宫颈癌相关性研究的热点。Th17细胞触发的适应性免疫应答与多种疾病相关。在生殖道HR-HPV持续感染引发的慢性炎症阶段,Th17细胞应答产生IL-17及其他促炎细胞因子,为细胞癌变创造了适宜环境。前期研究发现,宫颈癌(Ⅰ-ⅡA期)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女性,并存在Th17/Treg细胞比例失衡,Th17细胞在局部病变组织中也有异常聚集,而且以上现象均与临床分期相关。进展期宫颈癌(Advanced cervical cancer,ACC)通常指FIGO分期ⅡB-ⅣA期,这类患者以同步放化疗(Concurrent radiochemotherapy,cCRT)为规范治疗方案,但是临床疗效和预后个体化差异显著。因此,如何优化ACC临床疗效及预后预测方法是妇科肿瘤医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Th17细胞作为与宫颈癌发生、进展密切相关的一类免疫辅助T细胞亚群,是否与进展期宫颈癌cCRT临床疗效及预后相关,以及可能具备的预测潜力有待挖掘。研究目的1.检测ACC患者cCRT前、后外周血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IL-17、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growth factor-β,TGF-β),IL-10,IIL-23,IL-6和IL-22的表达水平。结合临床疗效评价和随访数据,分析cCRT后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变化与临床疗效及预后(随访时间3年)的相关性。2.参照论文第一部分数据集特征变量设置,将研究组ACC患者49项特征变量和Th17细胞变量(即cCRT后Th17细胞比例下降,1=显著下降,0=非显著下降)纳入数据集,分别建立包含与不包含Th17细胞变量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proportionalhazard,CPH),通过性能参数比较,探讨Th17细胞变量对生存预测及模型性能的影响,并再次验证论文第一部分建立的深度学习生存预测模型(Deep survival learning model,DSLM)性能,探讨Th17 细胞变量与 DSLM联合应用的预测前景。研究方法1.49名ACC初治患者(FIGO分期ⅡB-ⅢB)纳入研究组,23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ACC患者均接受NCCN指南推荐的cCRT规范治疗方案,并于治疗方案完成后1月内,接受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评价标准采用《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1.1》,所有患者均进行了3年的预后随访,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用于预后评价。2.通过流式细胞分析技术(Flow cytometry,FCM)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 ACC 患者 cCRT 前及治疗完成后1周内外周血Th17细胞(CD3+CD8-IL17+T细胞)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IL-17,TGF-β,IL-10,IL-23,IL-6 及 IL-22 表达水平;3.统计学分析(1)应用独立/配对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配对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变化、与ACC患者cCRT临床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2)首先建立单因素CPH模型,逐一分析包含Th17细胞变量(cCRT后Th17细胞比例下降,1=显著下降,0=非显著下降)在内的50项临床特征变量,从中筛选风险因素(P≤0.05);(3)以筛选出的风险因素联合或不联合Th17细胞变量组成数据集,分别建立多因素CPH模型,比较两者挖掘高风险因素的能力及模型精度(C-index),同时与论文第一部分己建立的DSLM进行性能比较。研究结果1.临床疗效与随访基本情况初始入组ACC患者49例,其中5例因严重不良反应退出实验,4例失访,最终有40名患者完成同步放化疗和随访计划。治疗有效率为92.5%。6、12、24、36 个月 PFS 分别为 87.5%、82.5%、77.5%和 70.0%。6、12、24、36 个月 OS 分别为 95.0%、85.0%、82.0%和 70.0%。2.cCRT后ACC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变化ACC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在cCRT后显著降低(P0.05)。根据Th17细胞百分比降低比率(Descendingrate,DR)的大小,将ACC患者分为显著下降(Obviously decreasing,OD)组和非显著下降(Non-obviouslydecreasing,NOD)组。通过统计分析,OD组治疗有效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明显高于NOD组。3.cCRT后ACC患者外周血Th17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变化cCRT前ACC患者外周血IL-6,IL-10,IL-22和TGF-β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IL-23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CRT后,外周血IL-6,IL-10,IL-17,IL-23水平较cCRT前显著升高,同时TGF-β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4.Th17细胞比例与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cCRT 前 Th17 细胞百分比与 IL-17(r=0.493,P=0.001)、IL-22(r=0.622,P0.001)、IL-23(r=0.347,P=0.028)和 TGF-β(r=0.358,P=0.023)表达水平分别呈正相关。cCRT后Th17细胞比例降低,IL-6、IL-10、IL-17、IL-23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GF-β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变化与IL-17、IL-22、IL-6、IL-10、TGF-β变化趋势呈正相关。5.单因素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首先采用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出P值0.05的7个预后风险因素:FIGO分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合并症、婚姻状态、身高、治疗后宫颈外观、单核细胞计数。Th17细胞变量的P值为0.1558。将筛选出的7个预后风险因素建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该模型C-index值为0.7159。随后,将cCRT后Th17细胞比例是否下降作为风险因素纳入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模型C-index值提升至0.7449,可见模型挖掘高(独立)风险因素的能力显著增强。虽然模型性能较为理想,但是仍明显低于论文第一部分已建立的、不含Th17细胞变量的DSLM(C-index训练集0.82、测试集0.65)。研究结论ACC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下降与cCRT临床疗效及预后相关,并且能够作为免疫学指标显著提升ACC患者cCRT生存预测模型的性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7条
1 鞠东恩;张更;郑万祥;魏迪;高明;张磊;敦鑫龙;郑昱;侯广东;袁建林;;肾嫌色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预测模型的开发与验证[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20年05期
2 刘雅琴;王成;章鲁;;乳腺癌5年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11期
3 刘雅琴;王成;章鲁;;基于神经网络的乳腺癌生存预测模型[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4 马明崴;孙娟;刘震;康维明;;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根治术后的生存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J];医学研究杂志;2022年05期
5 哈丽达·夏尔甫哈孜;冯娟;范晓棠;石绣江;陈兰;克拉热·阿合买提;阿丽亚·热哈提;;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5年预后因素分析及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20年10期
6 王榕平,王莹;肝瘀脾虚型肝癌酶学指标生存预测模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9年05期
7 崔明;陈东来;刘茂兴;姚震旦;邢加迪;杨宏;张成海;张楠;陈蕾;谭非;邸佳柏;王早早;姜北海;苏向前;;MSKCC结肠癌生存预测模型单中心验证性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6年02期
8 王雨芊;陈亚玫;杨洁;林媛;骆盈盈;张少森;吴晨;;分析鉴定胃食管交界处腺癌发生与进展的关键基因[J];基础医学与临床;2021年06期
9 乔丽娟;张会乐;吴乐策;;灵芝胶囊联合同步放化疗对宫颈癌并发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21年13期
10 郭彩琴,汪和美,汪利珍,姚苹芳;宫颈癌术后行同步放化疗病人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3年06期
11 高连祥;;同步放化疗和序贯放化疗治疗宫颈癌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年A4期
12 邝钰雯;彭皓玮;赵健丽;林潇;江骏荣;柴洁;汪颖;姚和瑞;;晚期乳腺癌患者的ANZ生存预测模型的验证[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7年06期
13 殷艳霞;;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的护理进展[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年01期
14 赵庆文;宋利;谢彩霞;郝涛;白雁飞;;热疗+同步放化疗Ⅱb-Ⅲb期宫颈癌近期疗效研究[J];现代养生;2019年07期
15 朱尧武;何小宁;杨宇飞;;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治疗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年14期
16 尹梓名;董东民;陈涛;;基于3D-ResNet深度影像特征的胆囊癌生存预测模型[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22年07期
17 任建兰;兰美;孙畅;徐杰;郎锦义;;预后营养指数对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疗效及预后的预测价值[J];肿瘤预防与治疗;202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傅晓炜;;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的观察和护理[A];第一届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管楠楠;白小龙;潘秀丹;;沈阳市2000-2014年宫颈癌死亡现况及趋势分析[A];2017年中国卫生统计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3 吴大保;;妊娠合并宫颈疾病诊治中焦点问题[A];2015年泛长三角围产医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围产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4 邵云;任艳丽;;宫颈癌术后持续发热的病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2014年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5 余秀华;施红;罗蓉蓉;李彩云;李黎;;宫颈癌二维、三维超声造影表现及临床价值[A];第二届长三角超声医学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陈丽华;;关爱女性——远离宫颈疾病[A];第四届长三角妇产科学术论坛暨浙江省2009年妇产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王春梅;汤利江;刘琴;;宫颈望诊探讨[A];全国中医妇科第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叶敦敏;李道成;邓高丕;;宫颈病变的研究新进展和临床研究思路[A];全国中医妇科第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汲伟明;韩忠玲;姚萌;;用于宫颈癌前病变检查的固有荧光光谱仪[A];第七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向群英;张玉玲;黄传英;胡美玲;张敏;李广灿;;宫颈癌早诊早治现场工作体会[A];第十九届全国肿瘤医院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1 王先进;;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宫颈癌的诊断意义[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2 毕建军;杨慧兰;;单纯疱疹病毒2型与宫颈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3 兰秀莲;金卓杏;雷建明;;经阴道彩超在宫颈癌放疗后的应用价值[A];2011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学术年会暨“妇产科常见疾病的临床研究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14 周素英;潘丹;陈艳梅;夏作利;冯国飞;郭群;;组织芯片宫颈癌中EGFR的表达及其对靶向治疗的指导意义[A];2011中国妇产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计划生育与生殖医学学术年会暨生殖健康讲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15 刘婷;;介入治疗宫颈癌护理观察[A];2010湖北省肿瘤介入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6 李平;王学梅;;经阴道三维血管能量超声鉴别宫颈癌与宫颈肌瘤的价值[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九届全国腹部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7 王静;;宫颈癌的诊治及其新进展[A];中华护理学会第9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8 王静;;宫颈癌的诊治及其新进展[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19 王飞;白莉平;郑艾;;影响宫颈癌术中出血的多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肿瘤会场(妇科肿瘤学组、妇科病理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20 李晓琳;朱华;张乾;薛纪森;郑飞云;;32例宫颈残端癌临床分析[A];2012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及围产医学学术年会暨《妇产科常见疾病规范化治疗新进展》及《围产医学热点追踪》学习班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艺;进展期宫颈癌深度学习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与一项前瞻性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21年
2 王月坤;胶质母细胞瘤硬度相关生物过程分析及生存预测模型构建[D];北京协和医学院;2021年
3 刘颖;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诊疗中应用价值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4 汪志;深度学习自动勾画在宫颈癌放疗中的比较性研究和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1年
5 夏昌发;中国消除宫颈癌的最优策略和路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21年
6 王思贤;宫颈癌甲基化标志物的筛选及临床应用价值的初步评价[D];北京协和医学院;2020年
7 滕飞;HCC肝移植长期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和优化[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8 孙亚赛;淫羊藿中淫羊藿次苷Ⅱ的抗宫颈癌活性及其机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20年
9 韩莉莉;宫颈癌及癌前病变预警因子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10 李赛;2000-2009年浙江地区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治疗现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11 杨红玲;IL-18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和宫颈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12 黄威;胎盘生长因子调控上皮间质转化在宫颈癌转移中的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13 董文辉;COX-2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表达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4 龙玲;皂刺抗宫颈癌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15 郭社珂;宫颈癌蛋白质质谱变化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16 陆琳;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及受体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7 杨旎;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的人性化诊断及治疗的探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21年
18 张丽华;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19 赵友云;宫颈癌相关病毒基因分型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0 刘霞;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型别及整合状态与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曹子烨;尤文肉瘤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生存预测模型构建[D];汕头大学;2021年
2 杜坤朋;基于临床数据的食管癌动态生存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9年
3 罗曼曼;构建转移性胃癌患者的生存预测模型[D];兰州大学;2020年
4 雷丹;肝细胞癌患者经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D];重庆医科大学;2022年
5 杨宇理;基于机器学习的食管癌生存预测模型研究[D];郑州轻工业大学;2021年
6 随威力;手术联合化疗胃腺癌患者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D];河南大学;2020年
7 蔡响;基于湖南地区舌癌生存分析的生存预测模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年
8 巫殷航;基于接受根治性放化疗的局部晚期肛管癌患者的生存预测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21年
9 张凯;深度学习在宫颈癌图像识别中的应用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20年
10 杨霞;宫颈癌术后辅助放化疗的研究进展[D];蚌埠医学院;2014年
11 巨宇叶;宫颈癌淋巴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术前预测模型的建立[D];兰州大学;2021年
12 孙培松;宫颈癌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生活质量的评价[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13 黄敏;宫颈癌Ⅰb期临床回顾性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14 朱向辉;宫颈癌(Ⅰb~Ⅱb期)术后单纯放疗与同步放化疗并发症的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15 柴荣;晚期非小细胞肺癌PD-1抑制剂治疗患者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20年
16 马宝琰;面向异常宫颈细胞检测的深度学习方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21年
17 席艳杰;近13年我国内地部分医院宫颈癌术后辅助治疗现状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21年
18 王骁;宫颈癌不同放化疗联合方案的疗效分析及影像引导的近距离放疗的剂量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19 马翊涵;中药治疗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D];辽宁中医药大学;2020年
20 杨艳;Tim-3/Galectin-9分子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2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记者 崔芳;治宫颈癌应重新审视放疗价值[N];健康报;2014年
2 绵阳市安州区中医院 施霞;宫颈癌的治疗方法[N];大众健康报;2021年
3 ;江苏发出消除宫颈癌行动倡议书[N];新华日报;2021年
4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曼玉;年轻女性需了解宫颈病变到宫颈癌还差几步[N];中国青年报;2021年
5 记者 毛旭;湖北:为1267万妇女免费查宫颈癌[N];健康报;2022年
6 本报记者 李芯怡;避免宫颈癌 预防是关键[N];大众健康报;2022年
7 记者 陈姝;宫颈癌有望成首个被消除癌症[N];深圳商报;2022年
8 本报记者 刘芳 通讯员 高咏梅;率先消除宫颈癌 健康济南的庄严承诺[N];济南日报;2022年
9 中江县人民医院 李桃;宫颈癌是怎样形成的[N];大众健康报;2022年
10 ;全球194个国家首次共同承诺消除宫颈癌[N];中国妇女报;2020年
11 记者 彭韵佳 屈婷;我国宫颈癌防治路径进一步明确 宫颈癌有可能被消除[N];经济参考报;2020年
12 记者 彭韵佳 屈婷;向宫颈癌说“不”[N];新华每日电讯;2020年
13 本报记者 王天奡;宫颈癌可防又可治[N];人民政协报;2021年
14 记者 王振宇;“消除宫颈癌 我们在行动”公益活动启动[N];菏泽日报;2021年
15 见习记者 孙晓华;我区防治宫颈癌走上精准之路[N];新疆科技报(汉);2021年
16 本报记者 王建影;消除宫颈癌 这条路有多长[N];健康报;2021年
17 记者 吴卫红;宫颈癌并非中青年“专利”[N];健康报;2021年
18 实习记者 张嫣羽;别怕!宫颈癌可以避免[N];人民政协报;2020年
19 健康时报记者 寇晓雯 实习记者 冯瑶;我国每天超300人确诊宫颈癌![N];健康时报;2020年
20 记者 杨金伟;194个国家承诺消除宫颈癌[N];健康报;202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