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
【摘要】:吕振羽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历程中具有开拓性贡献。现有的吕振羽研究,无不从预设出发追溯其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对其早期言行中与马克思主义相背离的异质成分进行“合理化”处理。本文着重关注的是吕振羽的学术思想前传,即他早期从三民主义之学走向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思想转型。吕振羽是中国边缘知识分子的一员,从武冈、长沙再到北平,他一步步由边缘走进中心地带,参与到20世纪中国革命的大潮中。他怀揣“工业救国”的梦想进入湖南大学工科,又一度沉迷于无政府主义的理想王国,改良主义的倾向是其早期思想的特征。三民主义在吕振羽早期思想中处于核心地位,主导着其在北伐前后的思想与实践。在国民革命的声浪下,其以军政干部身份加入北伐的行列,终因对南京政府的不满而退出行伍。为了三民主义国家之建设,吕振羽一方面思考国际形势的而求中国外交之出路,一方面与村治派合作而求全民政治之实施。他对三民主义的认同与信服达到盲目的地步,同时以竞争的心态看待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1930年吕振羽由村治转向东方革命问题的探讨,其思想有了明显的激进化趋向,从世界整体解决而非逐步改良成为他思索中国问题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概念术语出现在他的字里行间,但三民主义仍然发挥着影响。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兴起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影响不断扩大,吕振羽彻底被马克思主义所征服。他兴奋的使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工具,分析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道路与未来,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同路人。同时,他由社会史论战而进入史学研究领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建发挥了始创性贡献。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影响二十世纪中国最深的两大思想体系。吕振羽以个体生命的方式形象地展现了两者之间的变迁,为理解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思想的演变提供了鲜活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