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分析
【摘要】:研究背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于2019年12月份在湖北省武汉市发现,其后疫情在全国蔓延,并在全球形成大流行。疫情发生后,国家及时采取了封城等多项防控措施,疫情于2020年2月底得到初步控制,但我国仍面临疫情局部暴发的可能和境外输入病例的威胁,这提示我们新冠肺炎仍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新冠肺炎对人类健康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截至2021年3月10日,全球累计报告超过1亿名确诊病例,260万名患者死亡。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新冠肺炎的疾病负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目前关于新冠肺炎疾病负担的研究多使用发病率等传统指标,使用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of life years,DALYs)进行全面分析疾病负担的研究有限。DALYs通过比较实际和理想健康状况之间的差异来估计健康寿命年的损失,是目前认为最为完善的疾病负担研究指标。此外可使用DALYs结合人力资本法,估计因疾病导致的劳动力工作能力的减少而造成的间接经济负担。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监测数据,旨在对中国大陆新冠肺炎早期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负担进行全面分析,从而确定疫情的高危人群和发病热点地区,了解疾病负担的分布,为卫生部门合理分配卫生资源、制定防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收集到的截至2020年2月2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新冠肺炎监测数据,对中国大陆新冠肺炎早期的流行病学特征开展描述性分析,使用有效再生数分析疾病传播动力学的变化,应用空间自相关和时空扫描进行疾病聚集区域的探测,使用logistic回归对死亡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使用DALYs指标估计疾病负担,同时使用DALYs结合人力资本法估计新冠肺炎在中国大陆造成的间接经济负担。研究结果1.早期流行病学特征分析(1)人群分布:本研究共纳入60046例确诊病例和3203例无症状感染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期间新冠肺炎发病率为45.05/百万,病死率为4.19%。其中男性发病率低于女性(性别比:0.99),但死亡率高于女性(性别比:1.73)。无症状感染者相比确诊病例年龄较小,确诊病例主要集中在30-69岁年龄段,无症状感染者主要集中在20-59岁年龄段。确诊病例的职业主要为离退人员(24.83%),家务及待业(20.90%)和农民(18.61%)。与之相比,无症状感染者中学生人群也较多(16.87%)。(2)时间分布:自2020年1月初以来,中国大陆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出现连续增长,在2020年1月24-28日达到流行高峰,之后开始下降。发病-确诊时间间隔的中位数为8天(IQR:4-12),随时间变化呈明显下降,直到2020年1月24日趋于稳定。有效再生数初始为最高值2.79,在2020年2月初降至1以下。(2)空间分布:研究期间内,中国大陆共有90.29%的城市受疫情影响,其中湖北省疫情最为严重。疫情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空间正相关,发病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湖北省以及相邻的河南省和湖南省。时空扫描结果显示疫情在不同时间段内存在3个聚集区,涉及湖北省和黑龙江省。(3)死亡危险因素:男性、年龄增加、报告地区为湖北省、重型及危重型临床分型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2.早期疾病负担分析新冠肺炎疾病负担总计为30773.172 DALYs,其中YLLs占比高达99.24%。疾病负担在男性、重症和危重型临床病例、70-79岁人群中较高。湖北省疾病负担高于其它省份。新冠肺炎在中国大陆造成的间接经济负担为62622.15万元,每位患者平均的间接经济负担为10429元。研究结论1.在疫情防控中,应重点关注男性、老年人,以及职业为农民、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商业服务等人群的感染风险,应考虑年轻人、学生群体为无症状感染者的可能性。2.疫情早期的时间变化趋势以及迅速控制提示我们早期干预疫情对控制流行的重要性,同时证明了我国防控措施的成效,可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参考。3.疫情早期高危区域主要为湖北省和其相邻省份以及黑龙江省,表明人口流动和人群聚集在疫情扩散中的作用,提示我们在疾病早期暴发时,应控制人口流动,加强疫情知识教育宣传,减少聚集性疫情的发生。4.新冠肺炎的早期疾病负担主要由死亡造成,老年人、男性、重型和危重型临床病例和湖北省中疾病负担较重,此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中死亡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一致,更加验证了死亡是导致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提示我们在分配卫生资源时,应重点关注上述高危人群,加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控制病情发展,从而减轻新冠肺炎带来的疾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