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分类视角下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研究
【摘要】: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着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肩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思想政治素质、本领才干能力、责任担当作为如何,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党和国家也期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更为宽阔的舞台,发挥更为有力的作用。因此,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方式方法、增强针对性,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问题意识的唤醒,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时代责任。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时代是研究的“底色”。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殊的矛盾和境遇,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存在着新的挑战困难。依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4年至2019年)问卷调查与研究成果,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观念积极正向良好,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满意度上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有效发挥,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仍不够强,尤其是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在这样特定的背景下,本文从群体分类视角下,尝试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问题,以期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做出有益的理论探索。本文立足群体分类的视角,围绕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问题,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研究。首先,研究群体分类的必要性问题,即通过群体分类的方法和视角,审视对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必要性、重要性与可行性。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诸多因素中有很重要的一条是: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特点,大学生群体内部由于其思想接受能力、家庭经济条件、民族身份特征、价值观念差异等原因不断分化成许多子群体,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行为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但这种群体的差异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因材施教的精准引导。群体分类视角下,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实现从“漫灌式”到“滴灌式”的精准转变,实现思想主观形态向现实形态的有效转化,更加关注和解决学生现实问题、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群体分类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难题”的哲学求解,孕育了群体分类的现实土壤;大学生群体内部分化奠定了群体分类的结构框架;“大数据”现代化技术提供了群体分类的方法工具。其次,研究群体分类原则与标准的问题。群体分类要坚持精准性、系统性、层次性、比较性的基本原则。精准性原则即坚持群体的特殊性与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原则即坚持群体的结构性与要素的关联性,层次性原则即坚持群体的广泛性与方向的引领性,比较性原则即坚持群体的差异性与标准的统一性。群体分类主要有纵向分类标准与横向分类标准,纵向分类标准是基于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关注与阶段性特征,横向分类标准是基于不同群体的困惑诉求与价值观差异。基于此,大学生群体可划分成不同的子群体。群体分类时还需要处理好群体思想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关系、群体特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群体分类的独立性与交叉性的关系,以推进大学生群体分类更加科学精准。再次,着重研究群体分类视角下推进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问题,分别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精准化分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针对性选择三个方面展开。群体分类视角下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可以划分为普通学生群体与特殊学生群体。本文立足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研究的需要,将特殊学生群体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本文对新生群体、毕业生群体、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学生干部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身心健康问题学生群体六个主要特殊子群体及其特征进行概述,六个特殊学生群体也是论文的研究分析样本。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要深化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规范、全面发展等方面的普遍性内容,又要针对主要特殊学生群体选择具有精准化与适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既要拓展“三全育人”等普遍性载体与路径,又要针对主要特殊学生群体选择具有精准化与适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路径。最后,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效果的评价与反馈。对针对性效果进行评价,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循环机制中的必要环节,遵循了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逐步深化、更加科学的认识规律,是对群体分类方法、群体分类对象划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载体、路径选择效果和价值的检测。在评价检测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及时的思想反馈调节,为群体分类思想政治教育的“接续发展”提供更加精准化依据,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闭合回路”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