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在不同种族糖尿病中的研究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具WHO估计,1998年糖尿病在全球的发病率为4%,即:全球有一亿四千万糖尿病患者,到2025年,将有三亿,增加的患者主要在亚洲。中国的流行病调查显示,从1981年到1996年,糖尿病的发病率从0.61%增长到3.36%,目前有约4000万糖尿病患者,到2025年,将有5000万以上。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的一种慢性的,严重的并发症,约4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此并发症。美国的统计资料显示,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failure,ESRF)的病因中,DN占首位,为36.39%,用于治疗终末期肾病的费用超过156亿美元。尽管所有的糖尿病肾病最终都会发展成ESRF,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却存在明显的个体及种族差异,因此,某种遗传因素可能与糖尿病肾病有关。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一种简单的自由基使分子,在神经传导、免疫应答、血管扩张和血小板功能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肾脏方面,有很多作用,如,调节肾小球微循环、肾脏钠和肾素的分泌等,这些作用均和体循环及肾循环血压有关。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催化左精氨酸转化成NO。人类共有三种NOS:内皮—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内皮一氧化氮合酶)、神经一氧化氮合酶(neur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内皮一氧化氮合酶和nNOS的催化作用很短暂,且NO的产量较低(纳摩尔);相反,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催化作用较长,NO的产量较大(微摩
|
|
|
|
1 |
王晓东,潘长玉,田慧,姚和斌;腹蛇抗栓酶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功能和形态的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1年04期 |
2 |
王敏,王延华;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理学研究(电镜观察)[J];眼科研究;1991年02期 |
3 |
陈惠萍,黎磊石,杨俊伟,王建平;大黄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形态改变的影响及定量分析[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4年06期 |
4 |
徐一甄,方京冲,沈稚舟,朱禧星;一氧化氮与糖尿病大鼠心脏病变的关系[J];复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1年05期 |
5 |
周敏,钟惠菊,吴小英,张冬梅;培哚普利对糖尿病大鼠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1年10期 |
6 |
高凌;;极低密度脂蛋白与糖尿病脂代谢紊乱[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1年06期 |
7 |
刘沈林,余江毅,滕士超;维糖平对糖尿病大鼠脂质代谢的干预作用[J];江苏中医药;2005年04期 |
8 |
李亚娜,霍东霞,钱庆文,王红英;口服型胰岛素的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05年04期 |
9 |
孙娜;黄志真;梁凤霞;王华;;“双固一通”针法对糖尿病大鼠血清TNF-α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06年04期 |
10 |
焦晶晶;张英;;黄酮类化合物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6年07期 |
11 |
张小欢;胡建平;李瑛;;乌梅丸治疗糖尿病的拆方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年09期 |
12 |
宋莉莉;王文昭;邵福源;;糖尿病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
13 |
范尚坦;张勇;邓婧琳;;仙牛颗粒的降血糖作用研究[J];医药导报;2007年09期 |
14 |
苗勤;孙乐羽;牛延良;姜炎;;生长因子在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中的表达[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年03期 |
15 |
郭志新;郑彩红;魏萍;秦志宏;孙英姿;吴苏豫;;N-乙酰半胱氨酸对糖尿病大鼠心肌脂联素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8年04期 |
16 |
柴可夫;黄晓玲;;基因芯片技术在中药治疗糖尿病机制研究中的作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年06期 |
17 |
严宇清;李凯军;何剑峰;;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细胞调亡与视网膜组织中钠钾离子含量变化的关系[J];西部医学;2008年05期 |
18 |
王荣英;信栓力;石汉文;田英平;佟飞;谷新顺;;梗死前心绞痛对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年17期 |
19 |
韩劲松;阎德民;朱洪玉;张南滨;李新民;王辉山;汪曾炜;;糖尿病对大鼠心肌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8年10期 |
20 |
苏琼;叶真;倪海祥;;中医药对胰岛β细胞作用的研究近况[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