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金小说《厄兆》的新哥特世界
【摘要】:斯蒂芬·金(1945——)的作品已被译成三十三种语言,发行到世界三十五个国家,是七十多部电影,电视影片和连续剧的脚本。他作品的发行量只有《圣经》可与之相媲美,每部作品注定几周后就会攀上《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名。截止到2000年,金已出版数百篇短篇小说和六十多部书籍,在美国出版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他获得无数荣誉和奖励,并于第五十四届美国全国图书奖上获得2003年美国小说的终身成就奖,这一奖项使他与索尔·贝娄、尤多拉·韦尔蒂、托妮·莫里森、阿瑟·密勒等著名作家齐名。基金会的执行董事尼奥·鲍德温在代表董事会做此项宣布时说:“斯蒂芬·金的写作牢牢地扎根于褒扬精神领域的伟大的美国传统,他的写作牢牢扎根于叙述技巧的持久永恒的力量。他精制了入时的、使人惊愕的篇章,篇章中包含了深奥的道德真理:—些美丽,一些令人痛心,所有这些都是关于我们的内心生命。”
在金充分体现后现代美的艺术中包含的哥特传统,比他作品的发行量和他所赚的金钱数量还要令人印象深刻。文学评论家的狂热可与空前的读者数量以及大众传媒的关注相媲美。这些批评家从宏观或从微观的不同角度对金的每部作品进行了评价和分析。金在1982年获英国最佳小说类幻想奖的《厄兆》中,从新哥特角度探索疏离的人际世界,关注个体的心智,充分表现了新哥特的独到之处。从而使我们对当代的美国社会、文化等有了新的认识,所以对这部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很有必要。然而评论家们从来没有从新哥特角度仔细审视其主题,所以本文以主题分析为主线,从新哥特识别特征为切入点,以哥特传统为对照,对《厄兆》所展开的新哥特世界展开讨论。本文包含五部分,除引言和结论外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对美国文学的哥特传统与斯蒂芬·金的新哥特世界进行了研究。因为美国人最初真正创造自己的小说的努力恰与英国和欧洲小说中鼎盛时代同时发生,受其影响,美国小说以哥特形式开始,它在美国固执地繁荣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文学和社会根源。对于许多美国作家来说,哥特形式是撰写美国体验的最适合的形式。他们于是改造了流行于英国和欧洲的哥特传统来描写这个新世界的民主国家。然而历经两百多年的使用,这些哥特惯例已吱嘎作响,老朽不堪了。在当代,金和其它小说家使用的哥特传统与古旧的哥特惯例有些不同,即被称为新哥特。它有以怪诞为焦点,从着眼大事件到关注个体的心智,采用缩图为全部的暴力碰撞提供竞技场,通过技巧制造窒息感加强恐怖氛围等特点。金把新哥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