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国家形象的几类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游琨  
【摘要】:国家形象理论的诞生距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其间产生了大量的理论文献和实证研究,各国学者均认同来源国形象在消费者产品认知过程和购买决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跨国企业纷纷将自己的价值链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分解,寻求最佳的资源配置和市场优势。因此,与产品相关的国家形象成为继成本和市场因素之后,国际企业逐渐关心的重要课题。通过研究国家形象同产品、产品线、品牌和价格之间的关系,跨国企业可以有效地选择采购国、设计国、零部件生产国、组装国以赢得产品来源国的竞争优势;透过形象角度的消费者行为研究,竞争企业能够利用现有资源调整各种形象、实施合理定价、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维系忠诚顾客;在形象上存在劣势的来源国可以通过协调价值链的各种活动,以优势资源弥补甚至提升长期的国家形象。 然而,国家形象研究仍然是国内管理学领域的一项空白,在中国加入WTO,国内企业纷纷进军国际市场之际,从产品、消费者、企业的微观层面,以及政府管理的宏观层面对国家形象进行研究和提升,乃是当前中国企业引进外资、进军海外以及国际行销中面临的当务之急。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论述: 一、把已有的国家形象动态概念模型放在双寡头垄断市场进行研究,采用博弈论的二人不完全信息动态对策。基于消费者角度,结合效用理论,建立了形象角度的效用模型和需求模型,并分别对市场上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新老顾客)的决策进行了分析。 二、研究双寡头垄断市场上厂商的决策,建立了消费者“保持—抢夺”模型,在消费者决策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对策下企业的价格和形象策略,即企业定价、国家形象、品牌形象和产品形象之间的关系。采用了重复博弈,同时考虑消费者选择和厂商对策,从动态方面研究一种产品(或品牌、国家)的形象效应。 三、提出了双寡头垄断市场均衡的条件,并得出了更准确的形象因素与产品定价之间的关系。 四、介绍了基于形象角度的产品效用度量方法和问卷指标体系,为以上数学模型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将国家形象动态概念模型改造成结构方程,用测量出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圣媛;李珍;香玉;;刘逢君:科技兴国 质量强国[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1年04期
2 张浩莹;;公关,中国走向世界的“民间护照”[J];世界博览;2011年15期
3 李万里;;浅论大学生全球观教育的重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4 郭晓盼;;国家礼仪空间室内设计及其发展现状[J];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07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道明;;论中国国家形象及其构建——兼析“和谐世界”外交理念[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2 万晓红;;奥运报道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3 倪建平;;国家形象塑造和中国对非洲政策:和谐文化传播的视角[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4 陈世瑞;;危机情境下的国家形象塑造——以汶川大地震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为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5 倪建平;;关于中国国家形象与外交政策的理论思考[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6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吴坚;符国群;;品牌来源国和产品制造国对消费者产品质量评价和购买意愿的影响[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爱晖;万兴伟;;国家形象构建视域下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与新闻体制机制创新——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旭辉;;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中的媒介因素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陈汝东;;论新媒体环境下国家形象传播的宗教修辞策略[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世阳;国家形象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袁赛男;哲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县祥;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王思齐;国家软实力的模式建构[D];浙江大学;2011年
5 艾小勇;重大事件中的国家形象塑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胡斌;何以代表“中国”[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8 王毅;国家形象和品牌形象对于产品评价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凯;全球性媒介事件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D];复旦大学;2005年
10 于朝晖;整合公共外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玲玲;《人民日报》镜像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付玲玲;《人民日报》镜像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刘丹;跨文化语境下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D];浙江大学;2011年
4 郭昕;上海世博会中我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刘琨;中国电影中国家形象建构的问题与策略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游琨;国家形象的几类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任彦;试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董坤;公共危机中新闻媒体的国家形象建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何亚伦;台湾地区媒体对中国大陆国家形象之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光华;共同维护国家形象[N];人民日报;2007年
2 记者 王鹏权 李春艳;国家形象建构中的媒介因素不容忽视[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文化纵横》执行主编 高超群;国家形象2008与世界互相打量[N];中国经营报;2008年
4 林良旗;媒体公信力、政府信息透明度与国家形象的互动[N];中华新闻报;2008年
5 喻中;宪法描述的国家形象[N];法制日报;2009年
6 毛颖颖;中国需要输出什么样的国家形象?[N];北京商报;2009年
7 韩建军;阿披实吁修国家形象,盼6月重开峰会[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喻国明;精心塑造国家形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9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 王晨;抓住难得历史机遇 塑造良好国家形象[N];人民日报;2010年
10 饶曙光;中国电影与国家形象[N];中国文化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