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激光间质热消融治疗的实验研究
【摘要】:第一部分 肝脏激光间质热消融治疗中组织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肝脏激光间质热消融治疗过程中组织温度变化的规律。材料与方法:新西兰白兔5只,平均体重3.81Kg,经静脉注入3%戊巴比妥钠1ml/Kg体重麻醉,备皮,沿右肋下切开表皮进入腹腔,暴露肝脏。经自制穿刺架,向肝脏内插入18G穿刺针,导入直径600μm的光导纤维,光导纤维与砷铝镓(GaAlAs)半导体激光器(Diamed,UK)相连接。经自制穿刺架,在距光导纤维尖端5、7、9、11mm处、与穿刺针平行分别插入热敏电阻测温针1根(18G)。测温针与MR兼容性测温系统(TDS 0800-1,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相连,启动软件测温。设定激光器功率5W,选择连续模式,消融时间660s,总能量为3300J,对兔肝进行消融。完成消融并待兔肝冷却至术前温度后,以过量3%戊巴比妥钠处死实验兔,取出兔肝。沿穿刺针与4根测温针长轴所组成的平面切开标本,在该平面上测量兔肝损伤的最大直径,测量线与针的长轴垂直。提取计算机保存的温度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温度变化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大体病理上,组织损伤由中心向外分为4个层次:第1层为光导纤维尖端所在的中心区域,显示为气化所留下的空洞,平均直径2.6mm(2.0mm~3.0mm);其边缘的薄层黑色炭化组织为第2层,平均直径5.2mm(5.0mm~6.0mm);第3层是呈黄白色的凝固性坏死区域,平
|
|
|
|
1 |
洪德飞,彭淑牖,童利民,李松英,蔡秀军;半导体锥形散射激光局部热消融肝组织的实验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3年11期 |
2 |
李猛;于晓玲;梁萍;;肺癌热消融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年09期 |
3 |
考笑梅;邓中山;刘静;;肿瘤化学热消融实验装置研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3年04期 |
4 |
廖遇平;靶向热消融治疗恶性肿瘤的现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年03期 |
5 |
姜春林;匡铭;;肝癌热消融治疗引起免疫增强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1年05期 |
6 |
章建全;;经皮热消融治疗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其区域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前景[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4年08期 |
7 |
方和平;潘卫东;林楠;刘波;李凯;;腹腔镜下人工胸、腹水在特殊部位肝癌热消融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9年07期 |
8 |
蒋文超;刘星;向邦德;赵荫农;;不同温度热消融小鼠皮下移植性肝癌的实验研究[J];广西医学;2010年03期 |
9 |
李成利,武乐斌,陈立光,史浩,林征宇,Robert Blanco Sequneir;0.23T开放性磁共振实时引导下经皮激光热消融术治疗肝脏恶性肿瘤[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4年01期 |
10 |
冯蕾,梁萍;肝癌微波治疗疗效的影像学评定及热消融治疗新进展[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5年02期 |
11 |
董宝玮;梁萍;;肿瘤热消融治疗:现状和展望[J];中华医学杂志;2006年12期 |
12 |
何瀚;翟宏军;朱椰凡;;肝癌热消融治疗对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2年18期 |
13 |
潘晶晶;于杰;钟燕;王海屹;叶慧义;;磁共振波谱早期评估局部热消融肝癌疗效的初步研究[J];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2012年02期 |
14 |
潘晶晶;于杰;钟燕;唐业欢;叶慧义;;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早期评估热消融肝癌疗效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年10期 |
15 |
孔晔宏;张少君;乔秋阁;;肝肿瘤热消融术后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分析及预见性处理[J];河北医药;2014年10期 |
16 |
林燕;梁萍;;热消融治疗调节机体抗肿瘤免疫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
17 |
郭光辉;朱才义;;抗肿瘤免疫与肝癌热消融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9年06期 |
18 |
经翔;陈敏华;;热消融治疗肝癌术后严重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年08期 |
19 |
Lermite E.;Lebigot J.;Oberti F. ;J.-P. Arnaud;廖新华;;肝癌射频热消融治疗:前瞻性研究82个肝损害[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2006年08期 |
20 |
张民;梁萍;;高风险肝癌经皮热消融治疗中的辅助技术[J];生命科学仪器;2014年Z1期 |
|